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爸爸是朱棣!(361)

作者: 春有雨 阅读记录

这跟他们想象的不一样!

你老朱家的不是都‘一毛不拔’的吗?

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大方了?

不小心听到点的朱高炽就:“.......”

切,都说了是投资投资。

投资有风险,当然也有回报了。

那些武将就没想太多了,看见了朱高炽为出海船队打造的那些热/武器,他们就激动了,赚不赚钱是其次,这波家伙弄上去,打一个国家占为己有都绰绰有余了。

投,必须投。

文臣就翻了个大大的白眼,一群无脑莽夫,只知道打打打杀杀杀,我大明乃礼仪之邦,又不是强盗贼匪。

干不出侵犯他国的事!

总之,赚了利息的激动开心,没能赚利息的只能眼热干看着。

至于顺手‘打了个招呼’的小倭国,朱棣也不是想把它变成大明的版图,就是过去宣传下大明文化,促进两国友好贸易往来,照顾下大明的小弟,这有什么。

只要不白白浪费国家资源就是。

文臣们就闭嘴了,反正这事儿顶多麻烦一下兵部和那些武将,倭国事务也有讨厌的开济接手,他们没啥可说的。

文臣们只想问:咱大明船队什么时候再出发宣扬大明友好哇?

而在郑和船队第二次出航的时间定下前,朱棣又投下一个重磅炸/弹,他要迁都!

永乐五年。

六部的大佬们都在头疼。

他们没有为即将到来的年假感到轻松高兴,反而因为朱棣迁都的强硬感到无力。

“如果....”一尚书大人叹道:“如果太子能帮着劝一劝,兴许......”

话语一落,六部几位难得坐在一处喝茶商讨的大佬就齐刷刷叹口气。

太子啊。

如果他想劝,早劝了。

他们现在算是知道了,太子啊,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当今圣上更棘手的存在。

说不得,这次迁都又是他的意思!

“啊嚏!”

东宫。

朱高炽猝不及防连打了个三个喷嚏。

他揉了揉鼻子,眯了眯眼道:“又是哪个在背后蛐蛐我?”

刚要去挪一挪炭盆的崔膳:“.......”

知道有人蛐蛐您,您还一脸兴趣盎然是肿么回事?

第134章 第134章 这一家子,没个省心的……

其实迁都一事在朱元璋生前就几次差点摆上议程, 不过因为一些意外最终导致没能规划下去。

朱元璋一直有意把京城往北迁移,考察了几个古都大城,最终比较满意的还是西安府。

他也给朱棣和朱高炽透露过这个意思,让他两寻机会往北迁都。

往北迁, 朱棣举双手赞成, 不过遗憾的是, 他和老朱心选都城不一样,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回他的北平。

并且再次说出那一句后世名言:天子守国门!

大明的皇帝就要有这等觉悟!

朱棣就是那种说干就干的性格, 与朱元璋一样,决定的事儿一般人根本拉不回来。任凭朝臣们怎么哭闹抗议,朱棣就是不听。

朝臣们这才发现,朱棣在宣布这个决定之前就把事情安排落实下去了, 选址早已结束, 施工团队已经到了现场,让钦天监选了个好日子, 在永乐五年九月的某天正式动工。

文武大臣们:“......”

以前先斩后奏说的朝廷官, 可这老朱家的皇帝一个比一个任性,每次有啥决定根本不带商量的, 要么已经在做了, 要么就快完工了, 他们才被通知。

不过到底是被洪武朝‘磨炼’过的文武大臣, 抗压力和自我调节力都是顶顶好的。哪怕知道事已成定局, 但不妨碍他们时不时跳起来, 举起‘反对’牌子向朱棣表达一下他们的意志。

有没有用是一回事, 态度要有啊。

朱棣已经练就一双“只要我不想看,就能无视”的慧眼,任凭你跳再高都没用。只要不太过分, 朱棣就全部无视。

文臣们大多是‘人精’,在永乐朝适应了几年就大致摸到了点朱棣的底线。只要不蹦跶得太过,朱棣都能容忍,这一点,确实要比阴晴不定难伺候的老朱好上很多。

六部大佬们时常感叹,如今这日子,也不知该说好还是不好。

官场生活看似宽松不少,但条条规规的也更多了。

而且,坐在皇位上的是跟洪武帝一样的铁腕皇帝,有手段有决断,根本不是他们能轻易左右和对抗的。

目前来看,继续老老实实给老朱家打工、为大明做事才是官场升职秘诀。

而且看样子这个‘老实勤奋做官,规矩本分做人’的准则还不止适用永乐朝,等到太子朱高炽登基,也是没有多少能蹦跶的余地。

连续三代皇帝都是铁腕,对大明,对百姓自然是好大于不好。但对官场的人来说,好与不好,就因人而异了。

是人都有私心,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权势欲望影响。

能否控制欲望,坚守本心,让家族后代不被牵连,稳定发展,甚至是越来越好......

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如今的大明,是生机勃勃的,让人充满期待。

那些有抱负的读书人,未来必不会缺少大施拳脚的机会。

六部几位大佬齐刷刷轻叹一声气,茶室内,清新又带着点苦涩味的茶香飘溢满屋,表情一如平常,他们各自心中却有不同掂量。

敏锐的人会提前察觉变化,聪明的人会准确抓住先机。

如今,走到这个地位的他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抉择。

在六部大佬们不动声色,一丝不漏地喝着茶,观察着互相眼色的时候,另一边,作为永乐朝新建的机构,也是最接近皇帝的内阁,这会儿聊的也是最近热门话题之二,迁都和航海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