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县令他助我和离(38)+番外

作者: 鸿岛 阅读记录

眉头不经意微皱,意识到人站远了一些,陶珏连忙板起脸孔,一丝不苟。

陶玉“哼”了一声,没有错过弟弟一闪而过的皱眉,问道:“你莫非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陶珏顿了顿,慎重张口道:“没

、没有。”

“可如今天下承平已久,你想从.征,也未必非要去西北。我让你姐夫就近——”

陶珏打断了姐姐的话,回道:“不,我就想去西北。”

“为什么?”陶玉想不明白,她听说西北战乱随时会起,为何他如此执着,非要去那危险之地。

“因为、因为……”陶珏支支吾吾,不敢开口。

其实是因为西北能立功,那样他就可以很快还上欠孟韵的钱。

但他还不能说,起码现在不能。

于是,陶珏道:“因为我有一身武艺。就得去能展现男子汉气概的地方。沙场报国,忠肝义胆,这是先生教的。”

他这番话也不算扯谎,只不过是原因之一。

陶玉虽然不是很相信他的一番话,但陶二郎毕竟已成人,若真下定决心想做一件事,她纵然身为长姊,也不好阻拦。

“阿娘那儿我会替你去说,但如何让她彻底放心,最终同意你去西北,你得好好想想。”

陶二郎不喜欢咬文嚼字,也不喜欢念书作文章。如今终于遂了他的愿,当即“蹭”一下站了起来。

“多谢阿姐!”陶二郎一依次朝陶玉和孟韵作揖,而后飞奔了出去。

孟韵眼见青葱似的小伙子拔地而起,心里很有一种“邻家有女初长成”的欣慰。

其实她比陶家小子只大上两岁,还是陶玉婚宴上,隔着人群远远见过一面而已。

忽然想到陶家这次就是因陶二郎才遭此变故,人财两空,孟韵下意识皱了眉头。

她虽然不了解陶二郎,但是方才观他秉性,最多算个愣头青,怎么也不是那种寻花问柳的浪荡子弟。

闹出这等事,八成被人算计了吧。

孟韵下意识同情这个孩子,丝毫没想到其实自己比人家不过大两岁。

“韵娘、韵娘?”陶玉连唤了她两声,孟韵才回过神来。

“阿嫂可有吩咐?”孟韵重新在陶玉跟前坐下,顺手将参汤端给她。

瓷碗温热,触感极好,陶玉仰头喝下时,忍不住捧紧了一些。

“韵娘,让你陪我回陶家,路上已经颠簸了两日。我方才已经吩咐人去烧了些热水,你与青幺盥洗后,好好歇一歇吧。”

“我无碍的,阿嫂。”孟韵见她脸色有些憔悴,有心想留下照顾她,不过陶玉却坚定地摇了摇头。

“韵娘,你先去好好休息。今日你也看到了,我那个不成器的弟弟,闹着要去西北游历。我阿娘一辈子被人呵护,除了料理庭院之事,外头的人情打点,根本没经历过风雨。此番我身子这样,万一要与贵客的女眷来往,我怕是得劳烦你一趟。”

陶玉担心陶二郎从.征一事,怕还得过里正或是李六郎的手,既然承人家的情,除了孟大郎打点,女眷那边也不可怠慢。

若是双管齐下,说不定会成事更快。

所以,万一人家女眷来到陶府,多一个人从旁说话,总也管些用的。

孟韵明白陶玉的意思,正好她身上确实有些乏了,便起身同陶玉告辞。

“阿嫂你好好休息,我晚些时间再来看你。”

陶玉弯了弯嘴角,笑容憔悴温婉,应了声“嗯”。

孟韵走后,陶夫人身边的婢女来到陶玉屋中,端来了一些膳食。

“孟娘子那边有吗?”陶玉问。

“有的,娘子放心。”婢女将藕羹放到床前小几上,立刻想到了什么,继续道:“小郎君还亲自来庖屋问过孟娘子的膳食,婢子们记得娘子的吩咐,特意给孟娘子添了一些开胃的小菜。”

陶玉接过丝帕的手一顿,秀眉微蹙,“你说谁?”

婢女垂首,正色道:“婢子方才,说的是……珏郎君。”

“知道了,你下去吧。”陶玉深吸了一口气,将帕子扔到一旁,慢慢舀了一口藕羹,戳进嘴里。

“此时莫要跟夫人提起。”

婢子走出房门时,陶玉特意提醒道。

孟大郎直到夜里才回来。

被汗浸透的里衣牢牢贴在背心,庭间冷风一卷,孟大郎加快脚步进屋,扑面而来一阵温暖的香气。

房中燃着一支烛台,预示屋中有人。孟大郎还在庭中时便知道,妻子来了。

陶玉还未睡,见他归来,忙披衣坐起。先唤人送热汤来,又体贴地问他用过膳否。

孟大郎忙活了一整日,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虽然疲累,但见到妻儿安然无恙,心里还算熨帖。

陶玉又问他,“到底用膳了没?”

他实在累得吃不下,但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便点了点头。

“早些时候在李家那儿吃了。他家码头的货可真多,运了整整一日都还排着长队。”孟大郎有些羡慕似的说道。

像这几日的货量,哪怕在李家码头每月只现十天,一年所赚之数也够买下十个孟氏绣坊。

但一想到码头这两日来往的人,孟大郎下意识皱了眉头。

有股说不出来的感觉,他总觉得哪里要出事。

陶玉知道自己丈夫这两日受李六郎所托,在忙着李家手底下的事情,略等片刻,方试探着唤了一声:“夫君——”

孟大郎回神,见妻子眉间有试探之意,联想起方才一进陶家,自己便被小舅子拦住,还在廊下说了许久的话,顿时明白了妻子的意思。

“玉儿,你就放心吧。”

上一篇: 空庭晚 下一篇: 望安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