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始乱终弃了清冷书生后(3)+番外

作者: 书中兔 阅读记录

秦知夷点了点头,等看到了寡淡无味的白粥,她下意识皱了眉。

但今非昔比,也不能太过挑剔,她当即道了声多谢。

秦知夷想起自己伤口,隐晦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呢,我的衣服是你换的么,家中只有你们兄妹二人吗?”

“我叫柳乔,现在家里有阿娘、有蔺哥哥、还有我!”小孩一边摆着碗筷,一边应道,“是阿娘给你换的衣服。”

秦知夷有些疑惑,“你怎么与你哥哥不同姓?”

柳乔眨巴着眼睛,似有不解,“自然不同姓呀,我阿爹姓柳,蔺哥哥的阿爹姓蔺。”

秦知夷了然,说道,“那你们是同一个娘亲生的?”

柳乔急了起来,小小年纪不大会解释,说道,“不是呀!蔺哥哥只是唤阿娘叫柳姨!”

秦知夷猜测约莫是亲戚一类的,也就不再多问。

床边放着一叠干净的厚棉衣,应当是柳乔口中的柳姨准备的,秦知夷穿好衣裳,正要下地。

这边柳乔做事麻利,将一旁摆的鞋子放到床边,方便秦知夷穿上。

秦知夷有些忍俊不禁,“你看起来年纪尚小,做事却十分妥帖……”

柳乔被夸了一句,小脑袋抬了起来,眼睛亮亮的,说话像倒豆子一样。

“我可不小了,过了年就十岁了,再大些,我还可以帮阿娘做更多事情呢!”

“阿娘一个人拉扯我长大,吃了好多苦,阿娘生病的时候都是我在照顾的。”

“而且我从不让阿娘操心,我打架可厉害了,村子里的小孩都打不过我,没人能欺负我!”

说着说着,柳乔手里也不闲着,漱口的木碗就要递到秦知夷嘴边。

秦知夷笑意不减,伸手接过木碗,“我自己来吧。”

柳乔却疑惑地挠了挠头,说道,“啊?可是蔺哥哥给了我两个铜板,说你是贵人,要好生照顾的。”

……

这蔺九均,还挺上道的。

秦知夷尴尬地轻咳一声,“咳,不必了,这些事我能做。”

“真的吗?”

“当真。”

“好吧。”柳乔应声坐下,将千字文往前翻了一翻,苦大仇深地看了起来。

秦知夷瞧她这模样,想起自己从前看书时也是这副头疼模样,不禁又对柳乔生出几分亲近来。

洗漱用具有些简单,但并不埋汰。擦脸的巾帕好似是新的,干净好闻。

洗漱齐整后,秦知夷才在四方桌边坐下。

白粥虽清淡却不寡味,配的是素色的腐干丝,倒也爽口,她一口一口地吃着。

秦知夷略略吃饱了些,才觉劫后余生。

那座冰冷的城、漆黑的宫宇也在脑海中渐渐清晰。

第2章 热炕

几天前,京都建安城的重华宫里。

秦知夷跪在生冷的地砖上,看着大殿之上,那一身华服却苍老的背影。

她问道,“祖母当真要长仪去青州么?”

“待在建安,你只会碍手碍脚。在哀家身边两年了,还是这副没长进的模样!”

谢太后似乎很愤懑,等她转过身来,看到了秦知夷那双肖似儿子的眉眼,她更是心有不甘地斥骂道,“你母亲就是太纵着你了,让你认什么江湖人士做师父,教得你没根骨、没血性!”

秦知夷闻言,恍惚了一瞬。

竟已在宫里住了两年了。

父亲、母亲也已经离世两年了。

父亲秦扶徴是当朝太子,母亲姜妩出身手握重兵的青州淮南王府。秦知夷三岁被册封为长仪公主,同父母一起居住在宫外的王府里。

姜妩的好友穆箐是个不喜规矩约束的江湖女侠,在建安这些年过得肆意,连带着受她教养的秦知夷也过了几年潇洒日子。

直到秦扶徴逝世,先帝驾崩,三皇子秦郜登基,身为太子唯一的女儿,十六岁的秦知夷被谢太后接进了宫里。

自从住进了重华宫,她再不能肆意欢笑玩闹。

一言一行有人训导,做了什么、去了哪里、吃了什么,和什么人说了什么话,都有人向谢太后禀报。

那日,车马离京,行向青州。

秦知夷坐在马车内,望着漫天大雪。

她心里想着,去青州也好,那里有记忆中疼爱她的外祖父母、舅舅舅母,也许能得到一丝自由的喘息。

傍晚,风雪难停,三架车马都在急匆匆地赶路,想在天黑之前抵达最近的客栈。

马车行至山路,突然颠簸晃震,车厢外骤然响起刀剑声。

秦知夷以为是山匪强盗,而护送亲卫训练有素,只要不是对方人势众多,总有一线生机。

侍女云棠却认为躲在马车里是等死,甚是焦急地将她推出马车,让她快跑。

秦知夷骑着一匹脱缰的马,被人逼至悬崖处。

她回头,看见身后玄色衣衫的人。

根本不是什么山贼强盗。

她出言质问,“谁派你们来的?”

那人不屑回道,“殿下甚是聪慧,但在下的刀很快,殿下此刻上路,还能赶得上一家子团聚。”

师父穆箐是个江湖女侠客,秦知夷却不善武艺,平素只学了个骑马射箭的。

但她学到了偷袭耍赖的真传。

刀光剑影间,她躲闪及时,将人踹下山崖,才得以活着坐在这间农家里喝粥吃菜。

蔺九均的草屋里,屋外面似乎有什么争吵声。

秦知夷刚喝过粥,看了一眼埋头苦读的柳乔,她起了身,言道出去看看。

雪停了很久,院子里覆满了白茫茫的雪。

门口的雪都被清扫了一些,灶房门口还堆了个小雪人。

秦知夷睡的是北侧屋,争吵声是从西侧的草屋里传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