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开马甲在全球搞买卖(116)

“这可以,那你给我包三两,不,还是给我来四两茶叶吧,”对方说道,从钱包里拿钱,“正好两块哦。”

唐园点头,抬头看了一眼,却见到了对方手里熟悉的钱包,下意识开口:“这个钱包很精致哦。”

“是吧,我也觉得,才几块钱,平常出门好带,”对方晃了晃手里的钱包,“用起来利索的很,出门没别的事,就只用带这么一个小钱包。”

边上有人好奇:“哪儿买的?多少钱一个?”

“才五块钱,就是在……”

唐园又低下头,将对方要的四两茶叶包在旧报纸上,缠上细绳,递给客人。

正好这时候隔壁的客人得了买钱包的地址点了头:“那我明天去看看,那边我隔段时间总要去一趟的。”

唐园笑弯了眼。

这就叫一箭双雕,既卖茶叶又卖钱包,干一件事挣两笔钱。

“给我拿一斤茶叶,就要这个好的,昨天我就买过一回,带回去家里人都说好,我在别地买的茶叶,都没你这里好,而且你这的茶叶还便宜,”对方掏钱,“你给我拿两斤吧,今年新茶,可以多放放。”

“好的,还是老样子,一斤给你分两包装啊,你要多放放,我给你多裹一层旧报纸。”唐园将报纸叠起来,熟练地分装茶叶,两斤茶叶,正好分装成四包。

这会儿正是买菜的时间,市场里人来人往,上一个买的客人刚走,就会有下一个客人来,有的时候甚至两三个客人排着队要买茶叶。

唐园今天带了五十斤茶叶过来,本想着能卖久一点,谁想到随着人多起来,她这五十斤茶叶很快就销售一空,甚至在卖完之后,还有不少客人等着买。

碰见这情况,她都不好说明天来,只能说自己得回去拿。

“你们现在市场里逛一逛,或者是把买好的东西放回家里去,我一小时后再来一趟,可以吗?”

今天大家正好在兴头上,自然不会不答应,纷纷点了头。

唐园便收拾东西快步回家,又带了五十斤茶叶过来。

这趟再来,市场里的人逐渐少了些,但还是让她卖出了三十斤茶叶。

这样一来,她今天一共卖出八十斤茶叶,一斤八块钱,挣到640块。

她在香江卖茶叶的速度快,另一边收茶叶的速度也快,底下的村子人口本就多,再加上村子里的人有四面八方的亲戚,而这附近又盛产茶叶,她平均每天都能收到两三百斤茶叶。

这样的数量,就按一个月的茶叶季算,至少能有六千斤茶叶。

这样的数量,只靠一个市场是卖不出去的,所以她在每天傍晚去送小钱包交接的时候,都会提前出发,带上几十斤茶叶,下了巴士到大市场门口就卖。

大市场人流量大,她每次带的几十斤茶叶要不了多久就能卖光,完全不妨碍她在天色暗下来之前去进行小钱包的交接。

就这样一边收一边卖,一边收进两三百斤花销四五十,一边卖出八九十斤进账六七百。

左手倒右手大概半个月左右,她惊讶的发现自己的人民币又又又不够用了。

自从开始做生意一来,她手里最大的两笔人民币进账,一笔是卖苹果的收入,四百斤苹果到手四百块钱,另一笔是转卖劳力士的进账,六千多港币买的劳力士,到手一千块人民币。

本想着这一千四百块钱,支付织毛衣、绣花的工资,至少能用个一年半载。

结果这个月收茶叶,只是半个月时间,就支出了六七百!

救命!又没钱了!

第071章 聚少成多

“聚少成多”这四个字真是很有实践性。

茶叶的价格不贵,一斤才两毛钱,一百斤茶叶也就二十块钱,对她这样有千百块存款的人来说,真不是什么大钱,可谁想到真是“人多力量大”,均摊到每家每户人均两三斤的情况,一家三口人按最低六斤算,只要三十多户人家,一天就能给她摘近二百斤茶叶。

均摊是少,一家六斤,一天就挣一块二,人均一天就四毛钱,可加起来多啊。

作为要掏钱的唐园,拿出来的钱也多。

可说出去的话总不能不算数,要知道她不仅承诺了茶叶季这段时间要收茶叶,之后过了季她也要用一斤一分钱的价格收购老茶,老茶便宜,但到那时候不要求根根分明,采摘茶叶的时候可以直接一把抓,数量肯定也不会少。

早知道的话就不那么快承诺出去了。

唐园无奈地抓了抓头皮,收完今日份的茶叶,将付出去的钱放在袋子里之后,立即回到游戏空间,看了眼放在木屋里的茶叶,思索接下来要怎么赚人民币。

自从穿越开马甲一来,她挣的确实是不少,但总有左右为难的情况。

要不就是缺人民币,要不就是缺港币,总有点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前段时间花了六千多买劳力士的时候她还想着自己以后不能再这样花钱,现在这批茶叶能让她在香江挣的盆满钵满,足够买上好几只劳力士,她又希望再来一个想要买劳力士的老板,再让她挣一千块人民币,让她可以在这波收购茶叶的过程中不再出现缺钱的问题。

可她也知道,一千块不是小钱,这年头愿意拿出一千块买劳力士的,那数量的珍惜度堪比山珍海味。

她在机械厂工作,一个月挣15块,就算每个月能省下七八块,一年顶多攒一百,需要十年才能攒到一千块,就算她不吃不喝,全部钱都存下来,也需要五年多才能攒到一千块。

这样大的存款难度,普通人是肯定不会愿意将钱花在手表这种可有可无的配饰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