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未成年人哪怕尽自己所能,去努力做了,但周围的环境完全不给机会,直接扼杀折断的极端情况。
其他一些没有监护人的未成年,也都各有各的难处。
这都已经二十一世纪,走过二十多年了,社会变革和发展也体现在每个小家庭之上。
在二十世纪,如果一个孩子失去父母,没有监护人的时候,极大可能还有祖父母那一辈,或者父母的兄弟姐妹,愿意照拂孩子,那个时候养孩子,是多双筷子多张嘴的问题,大家庭里其余的亲戚们,每个都帮帮忙,咬咬牙,也能把孩子养大。
有些农村还有宗族、家族存在,遇到这样的孤儿,也会由村里的长辈们盯着,不管怎么样,给口饭把孩子养大。
一些企业或厂子,也有对职工家属的关怀和帮助,会帮着张罗读书或学个本事,或者把工作岗位直接留着,等着孩子长大点接班。
当然,也存在孩子没有庇护之后,和野草一样,抵不过秋霜冬日,也没等到援助之手,就这么消亡。
但在以前大家庭、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的背景下,大部分的孤儿都是靠身边的力量,拉一把长大的。
可现在养个孩子成本极高,原本三世同堂或者四世同堂,能挤上几十个亲戚的大家庭,慢慢分裂变化,成为小家庭,有些三代之家,也就围着一个孩子转,基本不会再出现,谁家有十个孩子的情况了。
一个是鼓励多生的政策已经成为历史,另一个就是,养一个孩子都够家里父母连着彼此的父母,六个人头大发愁了,更别提再多养一个了。
而且随着千禧年之后,经济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婚姻关系也不断变化,几十年前少见的单亲家庭,也不再稀奇,反正家庭关系再复杂,只要不影响孩子正常生活,父母长辈们怎么造作都行。
这就相应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家庭之中的监护人一旦出意外,那么剩下的那个未成年,就无亲所依了。
阿年其实就属于这种情况,她除了父母之外,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其他亲戚,没听过也没有见过。
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甚至还不少,因为按照阿年的岁数回推,她的父母有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再回推二十年,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估计也是独生子女。
所以,哪怕是家庭成员都在,最小的孩子,也是没有旁系亲属的。
其实,这个情况在刚过千禧年没多久,就已经有了苗头,很多孩子出生在城市里,对父母长大的村子都只是寒暑假或过年回去一趟,见到同村的亲戚都需要父母在旁边带着认人才行,否则根本不顺七拐八弯的称呼。
大家庭里面,最年长的老人在,才能像是大树一样,撑住所有的枝干和树叶,等到时间流逝,老人不在之后,大树就会轰然倒塌,联系迅速减少甚至消失,很多家庭都是只要父母不带着孩子回村子或返乡,那孩子连具体地址都不太清楚。
毕竟,这些孩子认可的家,就是自己和父母的小家庭,没有相处很难和其他亲戚培养感情。
近十多年来,华夏经历过很多挫折和磨难,也有很多同胞受灾离开,所以就出现了一些都找不到其他亲属的落单未成年,如果不是社区街道搭把手,可能剩下的未成年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办一些白事。
年纪小一点的,可以联系福利机构或者领养,但一些已经读初中高中的未成年,他们对家的眷恋感很强,是很抗拒领养的。
加上这个时候读书,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可以申请住校,那么在社区街道的帮忙之下,把自家的屋子租出去,攒点租金当以后的学费生活费,或者用着父母留下的存款继续上学或学个技术,也是能没有监护人,继续生活的。
有点像是沉默但能自己想办法生存的半大孩子,举目四望,找不到什么依恋的落处,这世上最亲近的地方,居然变成了两块小墓碑。
青苗标志的出现,就是将涉及一些特殊情况的未成年,全部默认标识,然后自动识别,默认这些未成年可以享受一些扶持和优待。
等禾一欣再过一年,真正成年了,这个青苗标志就会自动更新,可能会综合她的积分,进阶变成树苗,又或者被其他什么标志取代,或是直接消失。
毕竟,禾一欣只有青苗标志,不涉及其他特殊图案,适用的就是最普遍的优待福利。
外界的帮助并不是永远的,生存终归是要靠自己,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
不过,这也可以推断出来,阿年那个蛋壳图案对应的优惠条件、补助津贴之类的,要更好一些,还能再亮个十年。
“已经很好了,真的。”
禾一欣觉得这些标志很有意思,通通记下来,准备回头发给病友群一起看看,这有点像是新历关于未成年权益保护几大政策变革的雏形,而阿年的心思更直白,觉得这已经很好了。
可能是因为她从以前的家里面,得到的东西就很差,导致她离开家发现,什么都挺好的,每件事情都超预期,甚至陌生人都比父母要更温和亲切。
【这才哪到哪,我和我的外挂们超强的,等考试通过成为录采员之后,一定能把我俩养的白白胖胖!】
禾一欣很解阿年的心思,哪怕她才是心声外放的那个,不过在李妍她们面前,自己不方便搓阿年的小脑瓜,她就用心声大声保证。
尤其是重点要划出来,她的外挂们超强的,哪怕禾一欣不擅长考试,但病友群和她是一体的,总有群友是考场王者,能帮忙开挂带飞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