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鬼谷同人)御刀法[东晋](256)+番外

作者: 赤英里 阅读记录

当皇帝将精神聚焦在比较靠前的两位鲜卑大臣的聊天上,就听见那位年长的官员在和一旁更年轻的那位谈论自家请的先生。

“我不是想着可汗这么重用汉人,又要我们有空多学点汉人的典籍吗?汉人那些玩意我自己只要多看一会就头昏眼花的了,所以也只能希望我孙子能多学一点。于是呢我就给我孙子请了个汉人来做启蒙的教习先生。”

“是啊,不止您,我知道如今平城里好几家纯正鲜卑贵族家给家里的孩子请的启蒙先生都是汉人,这样应该挺好的吧?”

“好什么!”年长那位大概意识到自己刚刚那句太大声了,又压低了声音继续说了下去。

“那小子跟着那个汉人学了几天什么孔孟后就跑来说我们胡人当年入关叫什么恃强凌弱,不是什么仁义的行为。”

“这……这样太不好了吧?”

那位年轻的官员听了这话满脸的不赞成,若这是以前鲜卑草原上那种篝火晚宴的话他早就高声开骂了,但入关这些年他被逼着也学了点汉人的礼仪,忍了又忍才把措辞说到这种程度。

“是啊,那小子仗着学了几天汉人的东西就快连自己祖宗是谁都忘了,要是这样下去,这群汉人也不知道要把我胡人的朝堂和子民弄成什么乌烟瘴气的样子了。”

“哎……哪个鲜卑人不是这样想的呢,可是可汗他不听啊,非逼着我们这也要学汉人,那也学汉人,还找了这一堆汉人的世家来占本该属于我们的位置,让他们天天杵在我们面前恶心我们。”

“嘘,慎言。”

第143章

说慎言的不知道皇帝都已经听到了,不过其实他们眼里那个杀人如麻的皇帝也并没有到因为他们议论了自己一句就要他们死的地步。皇帝听完那段抱怨后又换着听了几个其他的正在聊天的胡人,大致来说都是差不多的内容。

和皇帝年纪差不多或者更大一些的鲜卑贵族们大都在面临着一种世代矛盾,他们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有很多是入了关后才出生的。在新一代人还不算太长的人生里,他们一辈子都住在了屋檐之下,所以很难解只存在于他们父辈或者祖辈嘴里的幕天席地的草原生活。

因为皇帝清晰的汉化政策,这些鲜卑贵族不得不给自己的孩子们准备汉化的启蒙,无论他们是选了偏孔孟还是偏老庄的夫子,那俩家的道就是走得再不一样,也都没有什么鼓励劫掠的文化在各自的典籍里面。

小孩子的是非观大都非常简单,他们非黑即白的世界里很难容得下历史、文化、地域、生存环境等等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参与。于是由夫子帮他们简单概括了过去一段时间的历史后,精炼成了一句话:胡人劫掠了汉人的土地,并建立了如今的朝堂。

严格来说,这一句话里并没有任何一个字有错,于是这群鲜卑贵族之后,未来的朝中栋梁们陷入了巨大的自我矛盾里。他们的认知和他们的出身之间产生了明显的黑白划分,很少人天生会以当一个反派为乐,在那些孩子们幼小的认知世界里,他们还是希望自己是英雄那一边的。

所以受了打击的孩子们去向他们心目中无所不能的长辈们求助,希望对方可以重新将他们拉回英雄的轨道。

但所谓无所不能的长辈,在文化的认知上有些甚至都不如这些孩子们,缺乏辩才和思考的他们没法单纯依靠语言解决孩子们的问题。但解决不了问题不代表他们解决不了提出问题的人,于是这些人要么暂停夫子的教学,要么更深入根本一些,联合起来施压皇帝让他停下自己的汉化政策。

皇帝完全能解这些鲜卑贵族们的焦虑,因为他本人的焦虑甚至远远要早于这些人。汉人的文明终究是生长在汉人的土壤之上的繁花,就算皇帝再小心翼翼地挖出它的根系并捧着土坯一起将它移栽到胡人的土壤上,但它长着长着总会呈现出一种怪异感。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皇帝当然明白这种道,但除非他干脆放弃橘子,否则总得先想办法在淮北把移来的橘子种活了,再等着有什么能人志士能在枳的基础上把它还原成橘子甚至改良出一个比橘子更好吃的品种来。

听够了胡人抱怨的皇帝又把注意力转向了另一边的汉人,这些人就是他连着花一起捧来的土坯。

皇帝将这些原本的汉人世家撒到鲜卑的贵族里面,让他们和鲜卑人一起同朝为官,试图先在他自己的朝廷上营造出一种胡汉融合的场面来。只可惜单从这汉人胡人坐得泾渭分明的样子也就能明白,哪怕是皇帝也不能让世界照着他的心意变化。

如果说胡人有胡人的抱怨的话,那汉人当然也有汉人的苦衷。

“要我说啊,那群胡人真的是……岂有此!”在抱怨的这位汉臣以为自己坐得远说得轻就没有人能听见自己到底在抱怨什么。

“张兄慎言。”

皇帝听到这句时差点就憋不住要笑了,堂堂一个国宴,在座的人没有一个敢把明明已经满腔的怨恨说到别人能听清的地步,整个大殿里乍一听就剩下一片嗡嗡作响的声音,这也慎言那也慎言,只留下一股子见不得人的小家子气。

“我知道这一朝是胡人打下来的天下,我们汉人混在里面有口吃的就行了,藏拙的道你我都懂,你看朝堂议政的时候他们胡人要的东西我们什么时候真正反对过?他们提的那些东西哪怕再离谱愚蠢我们哪次不是努力的想着把事办成?但是你让还只有六岁的孩子也要跟着我们学藏拙这一套也未免太强人所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