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长夜贪欢[破镜重圆](14)

作者: 山花对酒 阅读记录

她就当那顿生日宴,是他为她过的十八岁成人礼。

只不过当晚他就退房离开了,没几天,她也坐车回了酒叙。

大概此生,她都不会再见到他,那个豪掷千金为她包场过生日的神秘男人。

然而从那以后,她对于要喜欢什么样的人有了具象的概念。

第7章 Chapter 7 心口仿佛被挠了一……

海城外国语大学,简称海外,这个名称没少被网友调侃,而那句“我是海外毕业的”,一时间成了网络热梗。

曲尽欢最开始了解到海城外国语大学,也是因为这个梗。

不过那时候她只是觉得好玩,没想过来海城读书,毕竟离她家太远了,又是顶尖的繁华大都市,她怕自己无法适应。

真正让她下定决心来海城读大学,是看了一张在网上爆火的大海落日图。

幽蓝深邃的海面,在落日下显得非常神秘,像是被施了魔法的禁地。

太阳将落未落地挂在天边,烧得天空像染了血,就连海的尽头仿佛也被烧红了,隐隐泛着红光,呈现出海天一色的场景,像是把海与天连在了一起。

网上全是赞美之词,都在夸这张图意境很好,很绝。

也有人调侃:这是哪位仙二代下凡渡劫来了?

在五花八门的评论中,突然杀出一条黑马评论:夕阳下那抹背影,让我想到一本书的名字——百年孤独。

很多人都没注意到图里的背影,只顾着看大海与落日去了。

曲尽欢也是看了评论之后,才注意到海边黑色的背影,看身形,应该是个年轻男人。

这条黑马评论一出,瞬间炸开了锅,《百年孤独》里的经典语录一条接一条地冒出来。

也不是所有人都文艺,其中一条评论写道:这个只有背影的男人,一定很帅,很有气质。

还有人玩起了小说霸总梗:三分钟内,我要知道他的全部信息!

其中点赞最高的一条回复是:这个背影也让人联想到一句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后面评论越来越抽象,跟赛诗会似的,一句接一句,什么“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总之都跟孤独有关。

而让曲尽欢印象最深的一条评论是:与谁同坐?夕阳大海我。

这句话是改编于苏轼的一句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独孤中透着豁达。

于是她把那张大海落日图保存到了手机里,设置成了朋友圈背景图,个性签名改成了:Who am I sitting with, the sunset and the sea。

等于是把“与谁同坐,夕阳大海我”翻译成了英文。

如果只是大海落日,没有那抹背影,她可能不会保存。

正因为多了那抹背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看久了之后,像是有什么东西落进了她心底,让她的心很轻地颤了下,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触动,所以她怀揣着青涩隐秘的心思保留下了那张图。

当然,也可能跟她当时的心境有关。

当时她正处在高二下期,高中生涯最关键的时候,她爸娶了新的老婆,又听说她妈妈生了新的小孩。

那一瞬间,她感觉特别的孤独,在看到大海落日图里的背影时,才会有一种被触动的感觉。

后来高考完填志愿,她在选大学和专业时,不知道该选哪个学校,就又看了看大海落日图里的那抹背影。

网上看到那张图时,刷评论得知,图里的大海是在海城。

于是她就选择了海城,报考了海城外国语大学,坐了两天一夜的车,不远千里赶过来。

然而真的来了海城,看到了海城的海,她却无法将那抹孤寂的背影与繁华的海城对上号,反倒是暑假在版纳打工时遇到的唐先生,让她有那种感觉。

阴雨天,唐先生单手插兜站在回廊下抽烟,挺拔的脊背在烟雨下看着很萧瑟、很孤寂,背影与大海落日图里的那抹背影很像,也不能说像,只能说是一种感觉。

毕竟图里的那抹背影,仅仅只是一抹颀长模糊的背影,除了能看出是个男的,根本看不出是谁,没法通过背影辨认身份。

唐先生的背影与那抹背影相似,也只是感觉相似。

“哎哎,吃饭了。”

冯佳茵的声音让曲尽欢回过神。

她慌忙收了手机,笑着抬起头。

冯佳茵拿了双筷子递给她:“盯着手机看半天了,看什么呢,看得这么入迷?”

曲尽欢眼神闪了闪:“看一张网络图片。”

田橙笑着打趣:“是看网图还是看男朋友的照片?”

曲尽欢笑了下:“真的是网图,没男朋友。”

她急忙翻出朋友圈,把手机伸过去给她们看。

“喏,就是这张图。”

三颗脑袋全部凑了上去,冯佳茵和田橙看完没什么感觉,两人坐下继续吃饭。

姜思语看到了图片里的标志性建筑,皱了皱眉,像是在回忆什么。

“怎么了?”曲尽欢正准备夹菜,注意到她神情不对,停下筷子问道,“这张图有什么问题吗?”

姜思语说:“图片里的海是清港那边的海,准确点说是清港别墅区那边,住在那里的人非富即贵,那里的别墅,都是唐氏地产开发的,唐家人在那里也都有自己的独立别墅。除了清港,还有很多地方,像海湾、南江这些地方的房子,很多也都是唐氏地产开发的。”说完她问了句,“你这张图是哪儿来的?”

曲尽欢如实回道:“网上看到的,我看着好看,就保存了下来。”

姜思语很笃定地说道:“从这张图的拍摄角度来看,拍这张照片的人,估计也是住在清港别墅区那边的有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