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儿,乖乖听话,带着妹妹先出去。”眼见着卢玹的面色越来越难看,梅姨娘一颗心越提越高,颤着声音嘱咐儿子。
卢颖不想走,一抬眼,看着亲娘目露哀求,轻声应了,带着妹妹出去了。
门一关,卢玹便沉了脸,一脚踹中梅姨娘的腰腹。
梅姨娘被踹倒在地上,疼得眼中含泪。
卢玹冷冷警告:“韶华让你们母子三人来,定有用意。你给我记住,不该说的话,不准乱说。要是连累了我的声名,我饶不了你!”
梅姨娘将眼泪咽下,哽咽着应是。
……
此时,姜韶华正在叶县最后一处太平粮仓里巡查。
叶县是南阳郡里人口最多的上县,阖县百姓家家种桑养蚕织绸。用来种田的土地,不足一半。也因此,每年叶县都要大批量从外县买粮。
巧得很,叶县里的四家粮铺,汤家粮铺就有两家,占了一半。也可见,汤家是南阳郡里最大的粮商。
太平粮仓里的粮食,当然也都是从外买来的。
叶县的县令姓崔,今年才二十六岁。这个年龄就做到一县正堂官,委实难得。这位崔县令,出身清河崔氏,是大族子弟,自少读书,二十二岁中举,二十三岁中进士。可谓是少年英才了。
吏部选官的时候,崔县令本有机会留在六部,不过,他自己不愿在京城,自请外放。朝中有人撑腰打点,崔县令便来了南阳郡最富裕的叶县。事实上,不仅是在南阳郡,就是放眼整个大梁,叶县也是排在前十的富县。
姜韶华亲自看过粮仓后,很是满意。
便是闻主簿,也忍不住赞道:“臣看了郦县宛县西鄂县的太平粮仓,都不及叶县。”
便是博望县的粮仓,屯的也是陈年旧粮。唯有叶县这里的粮仓,竟都是上等的新粮。
叶县百姓富裕,县衙户房也不缺银子。崔县令年轻有为,还没沾染上官场贪墨恶习,治理民政十分尽心,买粮也舍得花银子。
姜韶华含笑赞道:“崔县令当差确实尽心。”
年轻有为相貌端正的崔县令,忙拱手应道:“臣谢过郡主盛赞!自从接到王府公文,臣便已令工房选定了建新粮仓的地址。材料已陆续备齐,过几日就能开工了。”
姜韶华随口笑问:“叶县家家都种桑养蚕,怕是征召不齐人手。崔县令打算怎么办?”
崔县令昂然答道:“臣没打算征民役,臣已令工房去外县寻壮丁,肯来叶县做工的,给双倍的工钱。”
狗大户!
就连闻主簿,都忍不住有些羡慕。
陈长史捋须一笑:“既然县衙有银子,出银子雇工也好。如此,便不影响百姓民生了。”
崔县令心里自得,面上还算沉稳,拱手应是。
姜韶华也是一笑。
有这般政绩,得意些也是难免。
“启禀郡主,”陈瑾瑜做了舍人后,便自动接了传信禀报的差事:“县衙那边传了消息来,杨审理和卢郡马等人已经到县衙了。”
姜韶华眸光一闪,淡淡道:“本郡主知道了,巡完粮仓再回县衙。”
第126章 父女(一)
姜韶华不紧不慢的巡完粮仓,才回县衙。
杨政在写给杨侍郎的信里大吐苦水,当着郡主的面屁都不敢放一个,恭恭敬敬地迎了出来。
卢玹也一并拱手相迎,口称郡主。
怎么说呢,这样的情景一开始有些违和,时日长了,众人也都很习惯了,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倒是年轻有为的崔县令,忍不住多看了卢郡马一眼。
一个做父亲的,对自己的女儿卑躬屈膝毕恭毕敬,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再想到悬而未审的周英杀父一案,崔县令心里又是一番思虑考量。
“诸位路途辛苦,都请起。”姜韶华淡淡道:“此时离天黑还有一两个时辰,请崔县令开衙升堂吧!”
众人皆是一惊,却没人出言反对。
崔县令还不熟悉郡主的脾气,大着胆子进言:“郡主巡了大半日粮仓,不如稍事歇息,明日一早再开堂审案。到时候也让百姓们都来瞧瞧郡主审案。”
完了!这个崔县令定要被郡主斥责难堪了!
众人心中不约而同地闪过这个念头。
未曾想,郡主竟将这些话听进耳中了,略一思忖道:“崔县令言之有理,那就明日一早开堂审案。让衙役们张贴公告,百姓有空闲的,都可来公堂外看审。”
崔县令忙拱手应下。
杨政暗暗舒一口气。离明日审案,还有不少时间,正好私下去请教陈长史,问明郡主心意。
至于亲自去问郡主这等事,谁爱去谁去,总之他没这个胆子。
在郡主的示意下,接风宴颇为简单。不能饮酒,没有歌姬助兴,众人草草吃了几口,也就散了。
散席后,卢郡马来见郡主。
新上任的陈舍人进去通传,很快又出来了:“郡主正和陈长史议事,请卢郡马稍候。”
卢玹温和一笑:“多谢陈舍人。”
心里却冷哼一声。一个黄毛丫头,有什么能耐本事,分明是陈长史私心作祟!
陈瑾瑜自幼在王府长大,对卢玹自然熟悉,自家祖父私下里也曾说过卢郡马数回。她对这位卢郡马印象平平。
陈瑾瑜在书房外等了半个时辰,待陈长史离去,才去通传卢郡马。
卢郡马进了书房后,陈瑾瑜再次守在门外。百无聊赖之下,悄悄猜测起来。郡主让卢郡马来叶县,到底是有何用意?卢郡马见了郡主,又会说什么?
……
“韶华,”父女两人私下相对,卢玹很自然的切换成慈父模样:“这么多日子没见,爹心中一直惦记你。瞧瞧你,比以前清瘦了一些,想来是路途劳顿巡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