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耀宗不敢直视郡主,悄悄瞥一眼活泼俏丽的陈舍人还是敢的:“回陈舍人,别处牙行多是买丫鬟家丁。我们比阳的牙行里,有大半都是关外的外族人。他们长相和我们不同,有的眼珠子翠绿,有的眼睛蓝汪汪的。”
陈瑾瑜听得雀跃不已,一把扯住姜韶华的衣袖:“郡主,我想去瞧瞧。”
姜韶华一本正经的纠正:“叫我妹妹。”
陈瑾瑜从善如流,立刻改口:“妹妹,姐姐想去牙行。”
姜韶华抿唇一笑:“姐姐想去,去便是了。”
马耀宗还是不敢看郡主,再次悄悄瞥一眼笑颜灿烂的陈舍人:“陈舍人……”
“你的称呼也得改一改才行。”陈瑾瑜笑道:“这样吧,你叫我陈姑娘,叫郡主姜姑娘。待会儿可别说漏嘴了。”
马耀宗自小就随马县令左右,马县令细心调教长孙,时常让他跑腿当差。所以,马耀宗察言观色的本事一流,在同龄的少年中是罕见的伶俐周全。
不知为何,今日马耀宗比平日笨拙得多,竟有些局促地应道:“这样称呼,太过唐突郡主和陈舍人了。”
姜韶华含笑接了话茬:“无妨,就这般称呼吧!”
马耀宗定定心神,改口道:“是,姜姑娘陈姑娘,牙行里人来人往,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两位姑娘若听到什么粗俗不堪的话,只做没听见就是。”
进了牙行,立刻有人认出了马耀宗马公子,纷纷让出一条路来。牙行里的几个人牙子甚至抛下各自的主顾,纷纷上前来请安问好。
姜韶华和陈瑾瑜因年少和出众的相貌,也引来了诸多目光。不过,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伺候巴结好马家公子。
马县令这县令一职做了二十多年,比阳县的百姓,不知天子是谁,也没怎么见过南阳王的威风。在他们眼里,马县令就是他们头顶的天了。
马耀宗是马家长孙,也是马家内定的未来家主。在比阳县里的地位,就和太子在宫中差不多。所到之处,人人追捧。
姜韶华看着这一幕,笑容微微一敛。
陈瑾瑜凑到姜韶华耳边低语:“马公子好生威风!”
这比阳县,都快成马家县了。
姜韶华眸光微闪。
这等场合,自然不便多言。
被众人围拢住的马耀宗也有些情急。他是来为郡主领路的,现在这般喧宾夺主,郡主心里定然不快。
马耀宗板起脸孔:“你们忙你们的,我今日就是来闲转,不必你们跟前跟后。”
几个人牙讪讪退后。
马耀宗脱了身,暗暗松口气,转头对姜韶华道:“姜姑娘,请随我往里走。”
姜韶华笑着应一声。
众人一看这动静,心里顿时敲起了小鼓。马公子平日何等骄傲,今日这般低头折腰,可见这姜姑娘来历不凡……年少美丽的姜姑娘,穿戴其实并不算扎眼,可往那儿一站,就如明珠一般,光华难掩。
哪怕一时没联想到郡主身上,众人也不敢再唐突,默默退远一些。
姜韶华迈步进了后堂。
这里果然比前面清静多了。
一个三十多岁的人牙子匆匆过来,满脸谄笑地迎着贵客:“今日马公子和两位姑娘来得巧了。正好有一批新货来了。”
人牙子口中的“新货”,其实就是关外游牧部落的人,柔然契丹等等十数个民族,在人牙口中一律是外族人。
第139章 私心(二)
此时的牙行,都是在官府治理下的正规生意。买人卖人都交税,也是官衙税收的一大来源。
比阳县大半土地都被圈做草场,用来养马。擅长养马的关外人,自然是多多益善。
马县令从二十多年前建马场开始,就陆续买进关外奴隶。如此,也极大地保证了马场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好马。
所以,比阳县的牙行十分兴盛,早已成了比阳县的支柱产业。
毕竟,马场养出来的好马,都是要上交给南阳王府的。留下的劣等马匹,才能往外卖。牙行买卖却无此顾虑,发展得格外蓬勃。
经营了二十多年的牙行,对买卖人口自有一套。那人牙领着贵人们到了一处屋子里,里面有一个面色黧黑的壮汉,头发卷曲,眼珠子果然泛着绿。壮汉身边的妇人,身形粗大,皮肤同样黧黑。
这显然是一对夫妻,身后还有四个高矮不等的少年男女。年龄大的十六七岁,年龄最小的,不过两三岁模样,听到推门声,迅疾扑进妇人怀里。
“这一家六口,是库莫奚族的人。”人牙子侃侃而谈:“他们一家原本有牛有羊,结果遇了狼群,什么都完了。在草原上没了活路,自愿卖了身。夫妻两个都会养马,他们的长子长女也会养马。至于两个小的,也得搭着一并买走。”
到底是不是“自愿”,没人去深究。
姜韶华见这一家人穿戴还算齐整,也没有饿得面黄肌瘦的模样,略一点头。
马耀宗挑眉通眼,立刻低声道:“姜姑娘,马场里养马的,大多都是这般,一买就是一家人。虽说要多养些孩童,不过,有他们在,马奴们才会安心留下,一心养马。”
“等孩童们长大了,便能接替年老的父母,继续养马。”
一家人齐齐整整待在一处,衣食不缺,可以专心养马放牧,对有些贫寒交加的牧民来说,也是不错的日子了。
姜韶华看向马耀宗:“他们平日可有工钱?”
马耀宗答道:“有一些,不过,工钱不多。”
不肯说具体数字,可见工钱是不值一提了。至少攒不起赎身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