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度韶华(189)+番外

崔渡不太习惯这样的盛赞,挠挠头:“舅舅可别这么说,我领郡主的俸禄,为郡主分忧是应该的。”

姜韶华笑道:“有功当赏。如果宋统领真能寻到新粮种,崔公子种出新粮食,能救活南阳郡百姓。不管崔公子要什么奖赏,本郡主都应了。”

崔渡脸孔有些红,忽然垂下眼,不和郡主对视。

宋渊目中闪过笑意,不再多言。

陈卓和冯文铭对视一眼,各自笑得意味深长。

……

姜韶华这一夜睡得安稳又踏实。

或许,梦里曾出现过浮光掠影和前尘旧事。却如流云般一闪而过,最后变成了黄澄澄的玉米和又大又圆的红薯……

一直睡到日上三竿才醒。

姜韶华慵懒地睁开眼:“银朱,荼白,你们两个怎么也不叫醒我?”

银朱笑吟吟的应道:“郡主这半年奔波在外,总算回府睡得安稳,奴婢便自作主张,让郡主多睡会儿。”

章妈妈捧了热腾腾的早饭进来:“说的是,郡主这半年辛苦,回王府了就该好生歇一歇。王府里的事务,有陈长史和冯长史哪!”

章妈妈说的有理。

做人不能一直紧绷,该松弛的时候就慢悠悠地。

姜韶华吃了早饭,继续睡。

就这么睡足一天一夜,才算是彻底修整过来了。

宋渊这一日却没闲着,去亲卫营一趟,点了一百个亲兵。又从王府里带了二十个人,备足了干粮和战马,辞别郡主后,一行人匆匆离去。

这么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王府一众属官。

别人也就罢了,杨政好奇心强,少不得要打听一二。可惜,知道内情的只有寥寥几人。郡主他不敢问,崔渡那儿他没交情,问陈长史冯长史,都含糊其辞。

姜韶华也没闲着,休息两日,便策马去了田庄。

秦虎孟三宝等数十个亲兵,一同策马随郡主去田庄。年少的陈舍人马舍人也一并随行,另有陈长史冯长史闻主簿三人。

进了田庄后,触目所见的,是一眼无际的麦田。

“春麦已经收了,现在郡主所见的,是冬麦。”林庄头满面红光,声音有力:“之前的春麦,我们按着崔公子的法子选粮种,堆肥耕种,每亩田多收了半石粮。”

“冬麦用的粮种更好,明年的粮食产量也会更高些。”

粮食丰收带来的喜悦,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林庄头是个实在人,这半年里从半信半疑到心服口服,如今提起崔公子来,几乎全是称赞。

“崔公子每日都在田间地头忙活,一一指点我们怎么耕种。我种了几十年地,却连崔公子懂的十分之一都不及,实在惭愧。”

姜韶华眉眼盛满笑意,盈盈地看一眼崔渡:“原来崔公子这般厉害。”

崔渡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咧着嘴笑了起来。

陈瑾瑜一双灵活的大眼,在崔渡身上打量一个来回。

马耀宗心里涌起一丝嫉妒。

他来郡主身边也有三个月了,每日殷勤当差奔走,唯恐有一处不细致入微。可郡主也就夸过一两回。

这个崔渡,不就是会种田嘛!郡主对他也太另眼相看了。

在田间转了半日,正午吃饭的时候,郡主召崔渡同席。

这么一来,就连陈瑾瑜也有些吃味了。

“听说这位崔公子,是宋统领的侄儿。”马耀宗小声道:“论血缘,也算是郡主的表哥了。”

陈瑾瑜瞟马耀宗一眼:“郡主行事,哪里轮得到你我多嘴。”

马耀宗碰了个硬钉子,讪讪一笑,很快闭嘴。

第174章 暖棚(一)

姜韶华耳力极其灵敏,马舍人陈舍人压低声音嘀嘀咕咕,其实都瞒不过她的耳朵。

她全做没听见,也没转头看他们,免得他们两人尴尬。

崔渡不知道自己的风光得意,惹来了同僚的嫉妒。他坐在末席,一抬头正好就能看见郡主。

前几日见面的时候,他只顾着激动欢喜,今日平静了不少,忍不住仔细打量郡主。

半年过来,姜韶华长高了一些,皮肤依旧白得发光,神色间少了些许凌人的锐利。就如被风雨雕琢过,通透圆融了许多,愈发从容不迫。

崔渡频频抬头看郡主,陈长史和冯长史都看在眼底,只做不见。

寝不语食不言,用完午膳后,姜韶华笑道:“崔渡,林庄头说你让人做了许多暖棚,带我去瞧瞧。”

崔渡笑着点头,起身在前领路。

姜韶华随口笑问:“暖棚是什么模样?为何要设暖棚?”

崔渡独自在郡主面前乐意说话,现在人多了,不想露出公鸭嗓子被人嘲笑,不肯张口,只用手比划了几下。

等亲眼瞧见就知道了!

姜韶华失笑,不再追问,慢悠悠地迈步向前。

陈瑾瑜马耀宗两位年轻的舍人,紧随郡主身后。陈长史冯长史不知是年迈无力,还是刻意放慢了脚步,被众人落下了一截。

“这个崔公子,你觉得如何?”陈卓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

冯文铭瞥一眼老友:“崔公子身份来历是低了些。”

“如果崔公子真能种出他口中的玉米红薯,便能让无数百姓填饱肚子。这是真正建功立业的大功德。到那时,崔公子做谁的夫婿也够格了。现在嘛,崔公子太过年少,说这些为时过早了。”

陈卓略一点头。

两人心照不宣地对视一眼,便略过这一话题。

前方忽然响起了一声惊呼。

陈卓无奈地揉了揉额头。

冯文铭已忍不住笑了起来:“陈舍人天性活泼,郡主身边正少这么一个性情赤诚坦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