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度韶华(349)+番外

姜颢执拗起来,就像一头愤怒的小牛犊子,谁也拉不住。郑太后也是个溺爱孩子的主,笑着说道:“颢儿才五岁,还是个孩子,哪里懂什么男女有别。想坐哪儿就坐哪儿。”

“韶华,你仔细照顾,别让他饿着了。”

姜韶华含笑应下,耐心地领着姜颢入席。

姜颢最是挑食,平日只爱吃肉,素菜一口不吃。今日坐在姜韶华身边,姜韶华夹什么,他就吃什么。乖得不可思议。

宝华公主有些惊讶地笑道:“二弟平日最是挑食,今天倒是乖巧得很。”

可不是么?就没见过这么听话的二皇子。

姜莞华姜月华也各自惊叹,笑着打趣:“还是韶华堂妹有办法。”

“韶华堂妹去朝堂能降服众臣,在宫中能管得住二堂弟。尤其是后者,实在令我们佩服。”

姜韶华微微一笑,继续为二皇子夹菜布菜。其实,孩童的世界很简单。二皇子是笨了些,却也有独属于孩童的敏锐直觉,知道什么人好惹,什么人绝不能招惹。简单来说,就是欺软怕硬。

去皇陵那几日,已经彻底奠定了她在二皇子心里的强大权威和冷漠不留情面。二皇子既怕她又想亲近她,自然就被拿捏住了。

邻席的范贵人,频频回顾,显然放心不下。

李贵妃随口笑道:“本宫看韶华是个仔细的孩子,将颢儿照顾得十分妥帖,你不必忧心。”

众目所瞩之下,姜韶华自然不会苛待二皇子。只是,她这个亲娘眼看着儿子这般听姜韶华的话,心里有些不是滋味罢了。

没了丈夫,只剩儿子傍身。在亲娘眼里,儿子是最重要的,自己也必须是儿子心里最重要的人。

这层微妙的心思,李贵妃焉能看不出来?

范贵人被说穿了心思,有些尴尬地笑着应是。

午膳后,众人喝茶闲话。

郑太后张口问询钦差一事。太和帝应道:“这件事,朕早有打算。子熙他们几个,在朕身边多年,一直没有外出历练的机会。这一回,朕让他们去赈济抚民,处理蝗灾严重的三郡,也是要看看他们的能力本事。”

“皇祖母放心,朕一定派足人手,随行保护他们的安危。”

郑太后立刻道:“每一队钦差,至少派一千御林军随行。”

太和帝顿时踌躇。

三队钦差,每队一千御林军随行,就是足足三千人。人手倒是有,这一路上的军粮辎重,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原本是打算每队派五百精兵……

奈何郑太后十分坚持,太和帝只得应下。

第322章 钦差(三)

五日后,三位年少的中书舍人离京远行,开始了各自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

身为钦差,有沉稳的老臣为副钦差,有一千精锐的御林精兵随行。随行的辎重粮草装满了数百辆马车,延绵蜿蜒犹如长蛇。

户部没有再喊国库空虚,纪尚书二话不说地在兵部送来的单子上签字盖印。

一来赈济抚恤灾民刻不容缓,二来,这三队钦差的身份都非同小可。天子器重信任且不必说,就是看在王丞相安国公李尚书的颜面上,也得从紧张得不能再紧张的国库中挤出粮草辎重来。

除了御林军,队伍中还有王家郑家李家的亲兵。数量都不算太多,王瑾带了一百亲兵,郑宸和李博元各带了五十亲兵。

这些亲兵,皆是忠心可靠的高手。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整日随在各自的主子身边,守护主子安危。万一遇到危急的情形,他们会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做最后一道盾牌,挡在主子面前。

这都是明面上的安排。至于私底下还有没有暗卫随行保护,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一起往北方去,”李博元兴致勃勃地说道:“我算过了,我们至少能同行七八日,再分道走。”

受蝗灾的三郡,都在北方。他们这三队钦差,确实可以同行数日。

郑宸目光一闪,淡淡道:“燕郡最远,我要加快速度,早日赶到燕郡。有粮草辎重,前行速度太慢了。所以,明日我就打算带一半人,快马先行。”

李博元听了不但没怕,反而热血上涌,立刻道:“那我也和你一样,骑快马先行一步。”

至于王瑾,身体不算孱弱,却是禁不住快马疾驰奔波数日,只有默默听着的份。

隔日,郑宸便领着五百御林军快马先行。李博元有学有样,也领了一半人马先走了。

唯有温润如玉的王四公子,坐在马车里平缓前行。

锦衣玉食在锦绣堆中长大的王四郎,这一生第一次踏出京城,领着正经差事,心头免不了热血涌动。

只是,新鲜感一过,行程就变得漫长又枯燥乏味起来。好在一同随行的副钦差潭郎中风趣随和,善解人意,每日和王瑾一同坐在马车里。谈古论今说书讲诗,民俗风情官场轶事前朝野史等等等等。

这位户部潭郎中,也是铁杆的丞相党。王丞相特意安排潭郎中和王瑾一队,有经验老到的潭郎中随行,王瑾便是什么都不会,诸事也会被安排得妥妥当当。王瑾等着差事办完领功劳便行了。

不过,王瑾绝不是那等坐享其成的人。他在离京前做了许多准备,在路途上不时和潭郎中讨论如何赈济,如何扑灭蝗灾。

潭郎中心里也不免暗暗赞叹。不愧是王丞相亲自教导出来的爱子,王瑾头脑冷静清醒,思虑仔细周全,提出的办法也切实可行。

假以时日,王四公子必成大器。

到了夜晚,众人宿在驿馆里。接连赶路数日,王瑾只觉全身骨头都快散架了,他躺在床榻上,疲累不堪,却没什么睡意。一张冷凝美丽的少女脸庞在眼前悄然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