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门便开了。
众人齐刷刷扭头看去。
就见姜韶华已穿戴整齐,唇畔含笑:“传本郡主号令,让众属官到书房里候着。”
长随忙应声退下。
陈瑾瑜笑着上前:“郡主怎么忽然醒了?也不叫银朱荼白进去伺候?”
姜韶华随口笑道:“已经比平日迟了一个时辰,睡得足实,今日精神也格外好。”
精神正好,当然得做些正事。大好时光,不能辜负浪费。
陈瑾瑜陪着郡主一同用早膳。姜韶华不喜铺张浪费,早膳并不奢华,不过,早饭的分量格外足就是了。
姜韶华愉快地填饱肚子,满意地赞道:“还是回来好,在京城就没真正吃过一顿饱饭。”
陈瑾瑜看着一桌子的空碗空碟,哑然失笑。
闲话不多说。姜韶华进了书房后,立刻和属官们议事。说起来,这规格和天子召重臣开小朝会差不多。南阳郡的大事小事,就在众属官的禀报商议和姜韶华的决断中商定。
姜韶华不喜废话,处理事情快速利落,不过一个多时辰,便将积压了数日的政务都处理完毕。
陈长史只觉肩头千钧重担卸下大半,颇为舒心,低声对冯长史笑道:“郡主一回来,我便觉全身轻快。”
冯长史瞥陈长史一眼:“话别说得太早了。以郡主的脾气,怕是不会安分待在王府几日。”
不出所料,姜韶华在王府里待了五六日,便要去巡查军营和十四县。
陈长史冯长史都很熟悉郡主的脾气,知道劝不动,索性也不劝了:“如果朝廷有消息来,臣会派人给郡主送信。”
“郡主早日回来。”
……
郡主外出巡查,对众人来说都不是新鲜事,早就司空见惯了。这三年多来,郡主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诸县和军营里。此次一走半年多,郡主回来之后就想去巡查诸县,也是难免。
宋渊领着两百亲兵随行保护郡主安危,陈舍人马舍人自然是要一并去的,此次姜韶华还点了汤有银一并随行。
冯长史其实不太乐意。汤有银正值盛年,精力充沛,又肯吃苦,是户房里一头拉磨的好驴……不对,应该说是他的得力臂膀。
不过,郡主让汤有银随行,是有提携之意,也是给汤家体面。他这个上司,不能拦了属下的青云路,只得忍痛割爱了。
汤有银半点不傻,自然知道随行的好处。别的不说,整日在郡主眼前,混个面熟也是好的。
汤有银高高兴兴地收拾好行礼,开始了人生中新的篇章。亏得他年少时学过骑马,不然,只每日策马行路这一关就难熬得很。
巡查的第一站,当然也必须是亲卫营。
粮食是百姓之本,兵力就是姜韶华能屹立朝堂的真正底气。南阳军已经归心,不过,还是远不能和亲卫营相比。
亲卫营这三年间一直默默招纳扩充,从原来的两千亲兵,人数已经悄然翻了一倍。
亲卫营里军饷充足,衣粮不缺,每日操练不缀。从去岁开始,亲卫营里的亲卫轮番被派出去送粮护粮,也算是实战训练。如此练兵,自然少不了折损。
三位统领,只有刘恒昌在军营里,秦战和孟大山都领兵在外。姜韶华便在亲卫三营里住了下来。
“刘统领亲眼见过北方情形,感觉如何?”
当日晚上,军营里燃起篝火,众亲卫围着篝火吃着烤肉,个个吃得满嘴流油喜笑颜开。姜韶华和刘恒昌坐在一处,一边吃一边随意闲话。
刘恒昌动作顿了一顿,低声道:“不瞒郡主,末将一直自诩心冷如铁。可这几个月里,见多了饿死的百姓,实在于心难忍。”
“末将照着郡主的吩咐,一直暗中收留饥民,每到五百人左右,就让人护送饥民回南阳。这几个月来,南阳郡收容的饥民也有四千多了。可这数字,和流离失所受灾受苦的百姓数量比起来,实在微不足道。”
“经常有人跪在粮铺外,哀求着收容,给一口饭吃,他们就能卖命。只是,我们的力量也有限,不能无休止地收容流民。”
说到这儿,沉默少言城府颇深的刘统领,眼眶竟有些湿润,忽然就说不下去了。
姜韶华的心情沉甸甸的,轻声道:“饭得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眼下,我们已经尽力了,无愧于心。”
刘恒昌深深呼吸一口气:“郡主宽厚仁德,末将愿永远追随郡主。”
三年多了,这是刘恒昌第一次表露忠心。
姜韶华眉头微动,展颜而笑。
第340章 新生(一)
晚饭后,亲兵们各自回营帐歇下。
姜韶华笑着对刘恒昌道:“刘统领日日忙碌辛苦,早些去歇着,不必陪着我。我要去伤兵营那边转转。”
刘恒昌知道郡主的脾气,一来厌恶前呼后拥,二来不喜属下弄虚作假,不管到了何处,都要亲自去转去看。他没有多言,拱手离去。
陈瑾瑜马耀宗和新近随行的汤有银,一并跟在郡主身后。另有宋渊领着数十个亲卫随行。在军营里,这阵仗委实不小了。
姜韶华在凉爽的晚风中迈步进了伤兵营。
自从亲卫营暗中轮番去北方后,伤兵营里便格外忙碌。一营二营三营的伤兵都被送到了这里。
姜韶华一踏进营帐,就察觉到了不同,不由得咦了一声。
“哇!好干净!好亮堂!”陈瑾瑜一个没忍住,惊叹出声。
是啊,确实干净明亮。
伤兵营原本有五个营帐,如今扩充到了二十个。每个营帐里都设了三张床榻。如此一来,便能容纳六十个左右的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