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渊嗯一声。更多的话,现在不便说也不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郡主还年少,崔渡年少也不大,且再慢慢看吧!
隔日,崔渡见了郡主后,便主动道:“治理荒田,需要一段时日。我打算在郦县留一段时间,等荒田的问题解决了,就直接回田庄去。接下来的路程,不能一直伴在郡主身边了。”
姜韶华果然并不介意,笑着说道:“治理荒田要紧,这事非你不可,你就留在郦县,帮一帮蔡县令。”
“我每年都巡查军营和十四县,你想散心开眼界,明年随我再来便是。”
是啊,还有明年后年,还有未来的许多年……
崔渡心里想着,嘴角自然高高扬了起来。
接下来几日,姜韶华每日领着舍人和亲卫们巡查郦县,崔渡整日待在荒田里。汤有银最是忙碌,县衙里堆积如山的账册,要通通核算一遍。
说起来,这也是今年才有的。以前郡主巡查诸县,最多是抽查账册。今年有了汤有银,也算人尽其用了。
七八日后,郡主一行人再次启程离去。
被留下的,除了崔渡,还有十余个亲卫。
这也是郡主恩典,令亲卫们随行保护崔渡安危,直至崔渡回田庄差事才算结束。
被留下的亲卫,以孟三宝为首。
孟三宝在郡主面前循规蹈矩,郡主一走,孟三宝活泼的本性就渐渐显露,每日守在崔渡身边,话多的不行。
崔渡做事的时候,专心致志,不爱说话,基本不接话茬。孟三宝自说自话,也自有乐趣。
这也怪不得他。平日在郡主身边当差,一天说不了几句话,难得有放松的时候。
“崔公子,你说的法子,真能治理好土壤?”
崔渡嗯一声。
孟三宝继续嘀咕,崔渡充耳不闻,偶尔应一声。
“蔡县令看着老实,心眼也多得很。这边荒田还没治好,又请你去别的荒地勘测土地,挑选适合做农田的地方。啧啧!这是逮住你这只肥羊使劲薅羊毛了。”
崔渡终于被逗乐了,抬头笑道:“这才是蔡县令聪明的地方。我人都在这儿了,可不得好生用一用。”
孟三宝想了想,也乐了:“怪不得郡主最赏识蔡县令。换了我,也喜欢这样的下属。”
所以,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忙完荒田,就骑马随蔡县令将郦县的荒地通通转一遍吧!
第373章 书院
从郦县出来后,姜韶华去了叶县。
郦县是从赤贫下县,迅速发展成了中县水平。叶县又自不同,作为大梁最富庶的十大县城之一,叶县一直都是南阳郡里最富庶的地方。
叶县家家有织机,户户种桑养蚕,女子们赚银子养家,地位格外高。三年多前,县衙里公审的三桩案子,也对叶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来说一句话,叶县女子地位高。进了叶县,出门在外的女子随处可见。且个个精神气十足,说话音量都比别的地方大得多。
汤有银第一次来叶县,也被叶县的风气惊到了,忍不住低声对马耀宗道:“真没想到,叶县竟是这般模样。”
马耀宗迅速瞥一眼前方的郡主身影,低声笑道:“叶县的特别之处还多的是,待会儿你就真正开眼界了。”
汤有银心里一动,压低声音:“你说的是叶县书院?”
叶县的崔县令也是能臣,两年前开设了叶县书院。这书院还分了男童学舍和女童学舍。
这一条,别的县城实在学不来。百姓们还在温饱上挣扎,想开启民智开设学堂,至少要等百姓们富足了再说。
博望县里忙着挖矿,比阳县要养马,唯有叶县,百姓家中富裕,无需孩童们做事。而且,叶县县衙也富裕,开设的学堂不用交束脩,一切费用都由县衙来出,每日正午还供一顿午饭。
两年过来,叶县的书院规模扩大了好几倍。十个宽敞明亮的学舍里,传出朗朗读书声。
这样的情景,实在太过震撼了!
不仅是汤有银,就是陈瑾瑜和马耀宗也惊住了:“书院现在竟有这么多学生了!”
姜韶华笑着转头看崔县令:“学堂里现在有多少学生?”
崔县令这两年蓄起了短须,看着沉稳了不少。不过,一张口,出身世家子弟的矜持劲就流露出了一丝:“回郡主,现在一共有两百六十八个学生。其中男童共有两百二十二人,女童有四十六个。”
两年前,女童学生只有寥寥几人,还是县令夫人李颖亲自做夫子,才稳住了这几个女学生。
现在,来读书的男童多了几倍,女童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姜韶华目中闪过笑意,赞许道:“这都是你们夫妻两人的功劳。”
崔县令如今也学会了谦逊的做派:“不敢当郡主夸赞。这都是臣应该做的事。学舍里聘了六个秀才做夫子,女童学舍那边,除了内子外,又请了一位女夫子。”
姜韶华顿时来了兴致:“又多一位女夫子么?我去瞧瞧。”
要知道,读书识字在大梁绝不是易事。普通百姓里,一百个能寻出一两个识字的就不错了。男子读书尚且不易,读过书的女子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当日崔县令开设女童学舍的时候,寻摸一圈都没找到合适的夫子人选,只得让李颖做了夫子。
崔县令笑着应道:“不瞒郡主,这位女夫子是我的远房堂妹,姓崔名文秀。她出嫁后夫婿病故,膝下有一双儿女,原本在家中守寡。学舍里缺女夫子,我便写信请了她来。”
果然还是世家女。想普及教育,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