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颖心里沉甸甸的难受极了,低声应道:“娘不让我们跟着去,就是不想让我们亲眼瞧见。你就当不知道。”
卢若华眼睛红红的,像一只兔子。吐出口的话语却十分惊人:“等我们长大了,就将娘带走。”
卢颖一愣,旋即苦笑起来:“妹妹,娘是父亲的侍妾。除非父亲休弃,否则,就得留在这里伺候父亲衣食起居。”
说得难听点,连和离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兄妹两个,更没资格带走亲娘。
卢若华用力咬咬嘴唇,目中闪过坚定:“总有办法的。父亲也怕姐姐,只要我们听姐姐的话,以后姐姐会替我们撑腰。”
这话有道理。
卢颖想了想,点点头:“现在我们还小,做不了别的,先好好读书求学。日后我考中科举,你学业有成,再来求姐姐。”
卢若华用力点头。
当日晚上,梅姨娘没有露面。
第二天,梅姨娘告病不出。兄妹两个去探病,被丫鬟拒之门外:“姨娘受了风寒,怕过了病气给公子和小姐。请公子小姐回去吧!”
直至五日后,兄妹两个打点好行装即将离去,梅姨娘才露了面。
梅姨娘脸上敷了一层厚厚的脂粉,勉强遮掩住了渐渐褪去的指印。她殷切地嘱咐一双儿女,出门后要好好读书学习,要时常写信回来。
卢若华目中含泪,想问什么,又在兄长的目光示意中忍下了,轻声道:“娘放心,我和哥哥一定好好读书。”
梅姨娘扬起嘴角,目中满是欣慰。
只要一双儿女有好前程,她吃苦受气都算不得什么。
卢颖要去府学,身畔有卢大郎相随。还有十余个王府亲卫随行护送。卢若华要去叶县女子学堂,坐上马车,随姜韶华一同启程便可。
一直没露面的卢玹卢郡马,在郡主启程之际来送行。
几日过来,卢玹似乎浑然忘却了当日发生的事,满面笑容地向郡主道珍重。当着众人的面,还一脸慈爱地叮嘱卢若华:“郡主做主,让你去叶县学堂求学。你要努力读书,不要辜负郡主对你的厚望和期待。”
卢若华打从心底不愿理睬,当着众人,却不能失礼,点点头应下。
姜韶华将这一幕看在眼底,扯了扯嘴角。
腰软了一次,就有第二回 第三回。卢玹的反应,丝毫不令人意外。
“启程!”姜韶华简洁地下令。
一声令下,数十亲卫在前策马开道,威风赫赫。
卢若华坐在马车里,不时探头往外瞧,激动得一张小脸通红。尤其是在听到百姓们夹道欢送郡主的热烈呼喊时,卢若华莫名跟着激越,也喊了一回郡主千岁。
姜韶华耳力灵敏,听着后面马车传来的喊声,不由得笑了起来。
……
两日后,众人到了叶县。
郡主出巡是等闲常事,百姓们瞧了一回热闹,也就各自散了。
姜韶华亲自领着卢若华去了叶县的女子学堂。卢若华看到宽敞整洁的学舍,听着学舍里传出女童们的朗朗读书声,兴奋得眼眸放光。
李颖崔文秀两位女夫子,亲自来相迎。
对于卢若华要来叶县读书一事,两位女夫子自然欢迎之至。卢若华虽是妾室所出,却是郡主同父的亲妹妹。郡主亲自送妹妹来叶县学堂来求学,这是在为叶县学堂扬名。
事实上,这几天已经陆续有人来打听此事。正如姜韶华预料的那样,有不少大户人家都动了心思,想将家中女儿送来读书,和郡主的亲妹妹做同窗。这是何等的体面。
李颖和崔文秀摩拳擦掌,要将叶县学堂办成全大梁最好的女子学堂哪!
崔文秀亲自考较了卢若华一回,对卢若华的聪慧赞不绝口。要知道,普通百姓家的女童,都是大字不识一个送进的学堂。卢若华从五岁启蒙,有西席先生教导,已经整整读了三年书,提笔写字,也格外端正好看。
崔文秀笑道:“若华小姐底子好,又聪慧肯学,直接就进甲班读书吧!”
女子学堂这边,一共有四个学舍,甲班是最好的。
姜韶华含笑点头:“学业的事,就由崔夫子拿主意。平日里该怎么管教就怎么管教,不必有什么特殊待遇。”
崔文秀点头应下,忽地郑重行礼:“年前,孟家将我的女儿送来了叶县。这都是郡主为我撑腰之故,多谢郡主。”
第417章 求学(四)
去岁,姜韶华令陈瑾瑜代笔写了两封信。一封送去清河崔氏,一封送到了崔文秀的夫家。
郡主出面,崔氏不敢怠慢,孟家也不能硬扣下一双孩子。一番周旋商议,孟家留下了男童,将女儿送还给了崔文秀。
这样的结果,虽不完美,也慰藉了崔文秀的慈母心肠。
世人皆重男丁。孟家这么做,也不能说错了。姜韶华问崔文秀:“你还想不想要儿子?”
崔文秀目中闪过水光,轻声道:“孟家是大族,不会亏待我的儿子。等他长大了,我再去看他。”
姜韶华略一点头:“也好。你领着女儿在叶县安家生根,好好将女儿教养长大。日后等你功成名就了,儿子自然会来认你。说不定,到那时孟家都会厚着脸皮来求你认回儿子。”
女子也能功成名就吗?
别的地方不行,在南阳郡可以。
等叶县学堂扩展壮大,声名越来越显赫,真正成为大梁第一女子学堂的那一日。她崔文秀,也能成为这壮阔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
崔文秀心中涌起万丈豪情:“郡主说得对。我也盼着那一日早些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