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韶华看着信封上王瑾的名讳,眉头悄然一动。
这又是出人意料的一桩事。这大半年来,王瑾为南阳郡说了几回话。私下也给她写了几封信,信中倒没什么出格的话语,大多是简单的问候,还有提醒她注意留心朝堂动静之类。
她伸手拆了信,快速看了一回。这一封信,和以前的信差不多,温和克制守礼。直至信的最后两句,才稍稍流露出脉脉情意。
“……我会尽力促成卢舍人为平州刺史一事。请郡主宽心,多保重身体。”
看完信后,姜韶华沉默片刻,将信放置一旁。没有要写回信的意思。
陈瑾瑜瞄了一眼,低声道:“王四公子已经写四封信来了,郡主不打算回信么?”
姜韶华淡淡道:“既然无意,不必牵扯。”
陈瑾瑜也就不吭声了,转而说起了平州事务:“平州瘟疫已经控制住,孙太医父子两个也打算启程回来了。卢舍人怎么办?要不要回来?”
“不用。”姜韶华挑眉一笑:“朝堂里为了平州刺史一事,争吵不休,不知要闹到什么时候才会有定论。就让卢琮留在平州,治理民政内务。”
陈瑾瑜略一犹豫,低声问道:“万一朝廷另外派人去平州做刺史,郡主要如何应对?”
姜韶华悠然道:“平州路途遥远,路上不太平,说不定在途中就会遇到民匪。就是平安抵达平州了,也未必能顺利接手掌管平州。以后的事谁都说不准,且先看着吧!”
陈瑾瑜若有所悟,不再多言。
姜韶华亲自提笔,写信给太和帝。
在信中,姜韶华委婉隐晦地提起了南阳王曾托梦一事,话语含糊,不知内情的人看了也不知她在说什么。太和帝当然应该懂。她这是在提醒他提防戒备身边人。
可惜,她远在南阳,离京城太远了。这么远的提醒,远不及朝夕相伴在身边的人在耳边吹风。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只希望太和帝能提高警觉,不要被小人所乘。
这份信送出去后,姜韶华心情有些烦闷。索性骑马去田庄。
王府内务外事,有陈冯长史操持,她这个南阳郡主,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巡查,另外半年在王府也待不住,时不时地就要去田庄。
陈长史冯长史也习惯了。反正郡主就是闲不住,在王府待十天半个月,就静极思动了。
十四岁的姑娘家,也到了情思萌动的时候,想去见长宁伯就去嘛!
……
第426章 刺史(三)
一身布衣的崔渡,没什么长宁伯的气度风范,依旧如邻家少年一般。见到姜韶华的那一刻,双目灿然发亮,嘴角高高扬起,快步迎了过来。
姜韶华见到崔渡,沉闷的心情瞬间好转,微笑道:“我闲着无事,来田庄小住几日。”
崔渡笑着嗯一声,认真看姜韶华一眼,忽地问道:“是不是朝廷出事了?”
姜韶华笑着反问:“你为何这么问?”
“南阳郡今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招纳收容的饥民越来越多。平州那边也一切顺遂。唯一会令郡主心烦不快的,就是京城那边了。”崔渡凝望着眼前少女,低声道。
姜韶华没有隐瞒,点点头道:“你猜得没错。我举荐卢琮为平州刺史,太皇太后已经点了头,王丞相等人坚决不允。现在僵持住了,得等一段时日才有结果。”
不止如此。
一个平州刺史的职位,还没重要到令姜韶华担心忧虑的地步。令她烦心的,一定另有其事。
崔渡心里默默思忖。当着众人的面,他自不会追根问底,陪着姜韶华在田庄里闲转了半日。
姜韶华随口笑问:“崔望差事当得如何?”
崔平等人早已回了博陵郡,崔望留在了田庄里。自卢琮走后,崔望便接替了卢琮的差事,负责安排农夫们培训事宜。
崔渡实事求是地答道:“堂兄年轻气盛,性子也急躁些,做事不及卢舍人沉稳细心。不过,堂兄颇为用心肯学,半年过来,也算有模有样了。”
姜韶华嗯一声:“他能担得起这一摊子事情就好。卢琮要留在平州,短时间不会回来了。”
崔渡一愣,下意识地追问:“郡主不是说朝廷不同意卢舍人做平州刺史吗?”
姜韶华看一眼崔渡:“他们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平州现在是本郡主说了算。卢舍人便是没有刺史的职位,也一样能掌管平州。”
这话说得,威武又霸气。
崔渡目中闪出敬仰的光芒:“郡主说得没错。我们南阳郡花了无数钱粮,才救回了平州百姓的性命。凭什么朝堂要来摘桃子?这平州,就是我们郡主的地盘。”
话糙理不糙,道理就是这个道理。
崔渡就是有化繁为简的本事,短短几句话,便令姜韶华心情大好。
或许是因为,崔渡来自另一个世界,对坐在龙椅上的大梁天子没什么忠心。对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朝堂高官权臣们也无敬畏。所以,这些“大逆不道”的话张口就来。
姜韶华笑了起来:“你说得对,本郡主也是这么想的。”
……
又过一个月,朝廷终于争论出了结果。
太和帝到底拗不过王丞相,平州刺史一职由王丞相麾下官员担任。
卢琮也因治理平州有功,朝廷破例为卢琮翻案,太和帝亲自下了一道圣旨,赦免了卢琮的罪臣身份。并给了卢琮一个平州辽西郡郡守的官职。
平州下辖四郡,辽西郡最大人口最多。四品的郡守职位,说起来一点都没委屈卢琮。
消息传到南阳郡,姜韶华冷笑数声,叫来宋渊,低声吩咐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