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度韶华(734)+番外

“朕相信,从户部起,再到兵部,这一层层抹油水的恶习很快就会改掉。”

顿了顿,又笑了一笑:“其实,朕巴不得兵部也冒一个万郎中这样的。抓着把柄,直接砍头抄家,国库又能多一笔丰厚的收入。”

丁侍郎强忍着擦汗的冲动,陪笑道:“皇上说笑了。有万郎中这个前车之鉴,谁还敢胡乱伸手。”

姜韶华敲打几句,也不多说,转头吩咐刘恒昌等人:“待会儿,你们都随丁侍郎去兵部。”

刘恒昌等人一同拱手领命!

丁侍郎惊住了!

眼前这六个……都要去兵部?

户部那边,就多了一个汤有银。怎么到了兵部这儿,天子一张口就派六个人前去?这差别待遇,也太明显了吧!

心里再惊愕,口中也不能不应。丁侍郎迅速回过神来,恭声领命。

姜韶华微笑道:“丁侍郎不用惊慌。朕让他们去,是让他们看一看兵部如何做事。以后不会长留兵部。”

丁侍郎一口气还没松完,下一句紧接着就来了:“朕打算派他们护送军费。”

京城驻军离得近,直接派人来兵部领军费便可。各地驻军离京城距离远近不同,兵部每年都得派人送军费。

当然,送军费的官员奔波劳苦一趟,又得拿一笔好处。

所谓层层克扣,就是如此了。

然而,这次发军费,从户部这一关开始,便伴随着砍头抄家。到了兵部这一环,天子派了心腹爪牙前来,不但全程盯着兵部办差,连护送军费的差事也被拿走了……

等等!

丁侍郎脑中灵光一闪:“皇上莫非是要借着这一次发军费,摸一摸各支军队的底细?”

所以说,真正能做到朝堂高官的,哪有蠢人?

丁侍郎很快就想到了天子这般安排的真正用意。

姜韶华淡淡道:“没错。京城几支驻军,就在朕眼皮底下。朕以后会寻空亲自去巡军营。四十支驻军驻扎在大梁各州郡,兵册上的数字和真实的兵力到底相差多少,竟成了一笔糊涂账。”

“朕要派信得过的人,替朕去所有军营看一看。”

“军饷要亲自发到所有将士手中,顺带查验兵册,核实士兵数字。朕也要看看,大梁的军营,到底烂到了什么地步。各军营的武将到底能喝多少兵血。”

最后一句,听得丁侍郎脖子凉嗖嗖的。

他忍不住伸手,用衣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低声道:“皇上,臣斗胆,说些不该说的话。皇上登基的消息,才慢慢传到大梁各州郡。皇位更迭,人心不稳。这等时候,不宜对驻军主将们动手。否则易引起哗变。”

“还是缓和一些才好。”

这是一颗心向着天子,才敢说的话。

姜韶华以郡主之身继承皇位,经过朝堂众臣朝议推举,也有太皇太后和李太后支持。这从皇位大统来说,是无可指责质疑的事。

京城这边安安稳稳,不过,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的各州郡驻军会不会暗暗生出异心,这就不好说了。

在这等时候,应该以稳为先。要抓出军营里的蛀虫,可以等个三年两载,龙椅坐稳了再动手不迟。

刘恒昌看一眼丁侍郎,心想难怪郡主会选丁侍郎做下一任兵部尚书。这位丁侍郎或许才干不算顶尖,立场却摆得正,对天子也忠心。

姜韶华看着丁侍郎的目光温和了许多:“丁侍郎所言,不无道理。放心,朕行事有分寸。”

既要敲山震虎,给所有驻军主将提个醒。又不能将他们逼到愤然造反的地步。

其中分寸拿捏,就得看亲卫们进了军营之后要如何表现了。

由此也可见,天子对麾下亲卫有强大的信心。

丁侍郎心念电转,张口进言:“皇上派人去军营发放军饷,这等恩典,得让所有士兵们都知晓。臣回去之后,先拟一份公文,令人送去各军营。”

“还有,既是要外出当差,就该有天子亲卫的排场。这几位亲卫统领,官职都该升几级。年轻武将们,也该升一升官职。”

丁侍郎身为代理兵部尚书,张口提议为武将们升官进爵,合情合理。

秦战孟大山对视一眼,各自咧嘴。

刘恒昌素来低调,此时也不禁舒展眉头。

姜韶华含笑应允:“那就有劳丁侍郎,回去之后拟一份奏折呈上来,朕仔细斟酌考虑。”

第680章 心腹(一)

丁侍郎动作迅速,隔日就呈了奏折上来。

刘恒昌秦战孟大山原本只是正六品武将,丁侍郎大笔一挥,给三人都升了四级。以后,刘恒昌三人就是正四品武将。从官阶品级来说,和南阳军主将于崇品级。也有资格单独领一军了。

其实,他们三人在南阳亲卫营便已独立领兵,每一营的人手都不比南阳军少。现在是从朝堂层面正了名而已。

陶大小田李天喜三人,也各升了两级,有了正八品的武将官衔。

姜韶华看完奏折后,颇为满意,对张尚书道:“丁代尚书呈上来的奏折,张尚书也看看,是否有不妥之处。”

万郎中一案,张尚书损失惨痛,近来格外低调谨慎。张尚书从陈舍人手中恭敬地接了奏折,迅速浏览一遍,高声应道:“臣回吏部,立刻就给刘统领等人办妥官身文书。”

左大将军等人对此也无异议。一朝天子一朝臣,郡主登基后,没有排斥异己,也没大肆更换臣子。不过是给几个心腹武将升一升官职,可以说是十分克制了。

做臣子的,遇到这样的明君,理当知福惜福。不然,是要遭天打雷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