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度韶华(812)+番外

安国公心里一紧,鼓起勇气抬头和女帝陛下对视:“不瞒皇上,一开始我确实想过闹个鱼死网破。可豫州乱军这么快就被朝廷平定,我也就没了任何大逆不道的念头。现在只求苟延残喘,请皇上给郑家老少一条活路。”

姜韶华哂然一笑:“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太皇太后党的官员纷纷投向朕,你的这份名单,其实朕早就有了。”

“陈舍人,你将这张纸拿给国公爷瞧瞧。”

安国公:“……”

安国公眼睁睁地看着陈舍人捧了一页纸过来。这是抄录过的,无法从字迹推断这个叛徒是谁。名单列的还算齐全,比安国公这份只少了几个名字而已。

由此可见,这个“叛徒”身份不低,在原来的太皇太后党里也是中坚力量了。

安国公面色煞白,不知是心虚,还是被气的。

姜韶华没有出声,就这么冷冷看着安国公。

安国公额上的冷汗一滴滴落下,沉默相持了片刻,安国公的腰背再次软了下去:“罪民只求郑家一条生路,求皇上高抬贵手。”

姜韶华淡淡道:“朕说过了,为了太皇太后,朕不会动郑家。”

可太皇太后这么大年岁了,说句诛心的话,还能活多久?

太皇太后活着一日,皇上就不动郑家。太皇太后归天了,还有谁能保住郑家?

根本不用罗织,罪名都是现成的。叛国,谋反,哪一样都足够灭郑家的九族了。

安国公咬咬牙,低声道:“郑家养了一些私兵,罪民将他们都散了。”

姜韶华道:“这倒不必。有些事,不太体面,总得有人去做。不过,这些人手不能再留在郑家。朕会派人去接手。”

安国公没有起身,继续道:“郑家私下里开了两座矿山,罪民一并献给皇上。”

姜韶华略一点头,示意陈舍人去扶安国公起身。

第752章 君臣(一)

至此,安国公才长长地松出一口气。

陈舍人将安国公的释然尽收眼底,心里哂然冷笑。

皇上说得没错。郑氏这样的庞然大族,宫中有太皇太后,朝堂军队都有人,有银子有私兵,想连根拔起绝非易事。一刀刀地割肉,一步步放血,郑家自然就会慢慢衰弱。

该说的话都说完了,安国公低头央求:“皇上,罪民已经大半年没见过太皇太后娘娘了。恳请皇上开恩,容罪民去一趟景阳宫,给娘娘请安。”

姜韶华没有阻止:“也好。陈舍人,你陪着国公爷去一趟。”

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补了两句:“太皇太后年岁大了,这几个月来断断续续病了两场,怕是再禁不住什么坏消息了。”

安国公一点就通:“皇上放心,我就去探望一眼,宽慰娘娘一二。不该说的话,绝不会乱说。”

如今,最在意郑太皇太后凤体安危的人就是安国公了。有太皇太后这棵遮风避雨的大树在,郑家才有转圜腾挪的余地。否则,在叛国谋反的重罪之下,他有什么资格来求皇上网开一面放过郑氏一族?

安国公连连点头应下。

陈舍人陪着安国公离去。

姜韶华将安国公拿来的名单,又细细看了一回,然后令人去叫了陈长史过来。

“陈长史,这是安国公献上的名单。”

陈长史接过名单,看了之后,眉头皱了皱,又很快平复:“和之前那份名单相比,多了六个人。”

这六个武将,都在各地驻军里。一旦生乱,会给朝堂惹来大麻烦。

英卫营确实迅速平了豫州乱军。可朝廷大军一出动,就要消耗许多钱粮。打完仗,还要出丰厚的抚恤银子。另外,经历过战乱的豫州,无辜惨死的百姓不知凡几。朝廷要重新派官员前去,安抚民生,收拾残局。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令人头痛的大麻烦。

所以说,能以和缓一些的手段制止叛乱,才是最合算的。

现在放过郑家人算什么?等过个几年十几年,太皇太后闭眼归西了。再对郑家动手也不迟。

天子这般年轻,有的是时间和耐心。

姜韶华对陈长史道:“左大将军以雷霆之势平了豫州,震慑住了所有蠢蠢欲动的驻军,立了一大功。等左大将军班师回朝,朕要重赏左大将军!”

陈长史何等老道,立刻就咂摸出了另一层意味:“皇上是想彻底收服左大将军。”

姜韶华点点头:“是。”

“左锋此人,领兵打仗确实厉害。朕麾下的秦战孟大山只能领几千兵,刘恒昌倒是将才,不过,实战经验远不及左锋。这样厉害的武将,朕一定要收归己用。”

陈长史捋了捋胡须,沉吟片刻道:“左锋靠着王丞相起家,对王丞相十分忠心。王丞相一日不退,左锋便会一日敬着捧着王丞相。”

说起左大将军,这一点倒也让人佩服。别的丞相党,要么像张尚书那般离心,要么像周尚书那样行事低调。只有左大将军,毫不忌讳,时常去探望王丞相,可谓坦坦荡荡。

姜韶华淡淡一笑:“戴尚书是个聪明人,主动告老致仕,朕便全了他的体面,不追究以前的事了,容他全身而退。”

“王丞相要是冥顽不灵,一直占着丞相的位置不肯退,朕自然有办法对付他。”

对付王家,和对付郑氏不同。

郑氏是外戚,有太皇太后撑腰,也是太皇太后的软肋。她以郑宸牵制郑氏,进而逼太皇太后一步步退让。太皇太后势弱,郑家就愈发是个好捏的软柿子。软刀子割肉放血,不到一年,郑氏这个庞然大物已经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