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卫营招募新兵的消息放出去,很快,便有许多男子前来报名。
左大将军招募新兵,要求着实不低。第一条,家中须有兄弟或已经有子嗣,才可入军营。
第二条,优先招录将门出身有身手的青壮年。如果之前没有底子,那就得身体结实吃得了练兵的苦。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性情桀骜的刺头不要,必须要绝对服从军令。
招募新兵的时候,左大将军亲自坐镇,目光如炬。条件稍微差一些的,通通都不要。
秦将军忍不住多嘴:“大将军招新兵的条件也太严格了。石锁要举起八十斤的,臂力强目力还要好。几天下来,才招了两百来个。照这个速度,想招两万新兵,都招到什么时候?”
左大将军冷然道:“急什么。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差事一件一件做。皇上都没催,你倒先催上了。”
秦将军讪讪闭了嘴。
……
姜韶华确实没有催促的意思。
练兵不是容易的事。南阳亲卫营是靠着南阳王府深厚的家底才养出的精兵,也是不可复制的。
朝廷拨给英卫营的军费再充足,也不可能供得起英卫营一人双马全新盔甲兵器。左大将军练兵有自己的一套,她给予信任和支持,便足够了。
想要真正看到练兵的成果,少说也得等个一两年。
时间一晃,进了十一月。
陈长史终于领着一众赈灾的官员回到了京城。也得到了和左大将军获胜归朝一样的盛大待遇。
天子率领百官亲自出城相迎。
陈长史从马车上下来,快步上前,没等弯腰行礼,女帝陛下已经笑着上前,扶住陈长史的胳膊:“陈长史,你总算回来了,朕早就望眼欲穿了。”
陈长史心头滚烫,笑着应道:“臣在外奔波,也一样惦记皇上。”
以前姜韶华做南阳郡主的时候,经常在外巡查,陈长史留守王府,一别半年是常有的事。
如今身份地位不同了。姜韶华身为天子,要坐镇宫中,不能随意离开。倒是陈长史,在外奔波了半年。
姜韶华细细打量陈长史,叹了一声:“陈长史整日操劳辛苦,瘦了许多。回来可得好好休息调养一段日子。”
陈长史笑道:“臣还想着早日回朝堂,为皇上当差分忧。既然皇上这般体恤老臣,那臣就歇一个月?”
姜韶华笑道:“就在宫里住下,歇多久都行。”
歇什么歇,拉磨一天都别停。
陈长史早就习惯了,当着众臣的面自不会揭皇上的面子,乐呵呵地笑道:“好,臣现在就随皇上进宫。”
殊不知,一众臣子看在眼里,是何等的羡慕。
武将大胜归京,天子出城相迎是有先例的。可一个文官离京办差,回京时天子来相迎,却是前所未有。可见陈长史圣眷之隆厚了。
再看看眼下,皇上扶着陈长史的胳膊一直没松开。这架势,和一个晚辈扶着长辈也没什么区别。
这份圣眷,真让人眼热,恨不得以身代之啊!
姜韶华又当众宣布:“王丞相已辞仕告老,丞相一职空缺。朕要让陈长史做大梁丞相。”
有谁能反对?
有谁敢反对?
董尚书杨尚书丁尚书等人已经一拥而上,围着大梁陈丞相恭贺道喜了。
破格提拔,从五品长史一跃成为大梁丞相。前无古人,只怕也后无来者了。
心中不太服气的张尚书,下意识地抬头看一圈。可惜,看来看去,也没寻到敢在这时候蹦跶出来大嚷“这不合朝廷规矩”的人。
曹御史呢?
张尚书终于寻到了最合适的人选,连连冲曹御史使眼色。
曹御史只当没看见。花了五万两银子,费尽心思才得来的御史之位。他珍惜得很,可不想在这等时候扫皇上的兴致,被直接撵出朝堂去。
陈长史早有心理准备,不过,他也没料到女帝陛下连回宫都等不及,直接在城外便当众宣布此事。
被众人围拥着的陈丞相,对女帝陛下拱手道:“臣一定不负皇上信重!臣会为大梁朝竭尽全力,做好大梁丞相。”
第796章 番外之丞相(二)
左大将军归来当日,女帝陛下封左大将军为威远侯。
陈长史回京这一天,女帝陛下封陈长史为大梁丞相。
这样的殊荣和圣眷,足够威远侯和陈丞相记一辈子。朝中百官们津津乐道之余,又忍不住百般眼热。
这样的圣眷,他们也很想啊!
一直和陈丞相交好的董尚书,心中尤其羡慕。不过,他也早有心里准备。如果不是王丞相一直撑着不退,陈长史哪里要等一年多,早就该是丞相了。撇开丞相大人,他这个礼部尚书稳坐文臣第二位,也该知足了。
大梁朝堂有了新丞相,迅速呈现出了崭新的格局。大朝会上,陈丞相站在百官之首。小朝会上,陈丞相不张口,众臣便都要耐心等着。
新官上任三把火。陈丞相深谙其中道理,并不急着展露自己亲近温和的一面。借着天子的威势,迅速建立起了属于丞相大人的威望。
有好事者,私下里议论王丞相和陈丞相两人的不同。
“王丞相在位的时候,霸道且独裁,不容任何质疑。想求王丞相通融,得花大把银子。”
“这位陈丞相,正好相反。送上门的礼物一件都不要,通通退回。做什么都秉公办事。倒是更难伺候了。”
可不就是更难伺候么?
对百官们来说,结党营私朝中争斗才是他们熟悉且擅长的领域。王丞相那一套延续了几十年,大家早就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