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长史脾气多年如一日,从没变过,立刻冲老友瞪眼:“别和我来激将法这一套。我比你还年轻五岁哪!怎么就是老骨头了?我能吃能睡,至少还能为皇上当差十年!”
陈丞相和老友久别重逢,心里也是抑制不住的欢喜,笑着哄道:“是是是,刚才是我说错话了。冯尚书正当盛年,当差二十年也不在话下。”
冯长史挑眉一笑,摆出自信满满的模样。
姜韶华也被逗得直笑。
这样的对话,对她来说,当然半点不陌生。她年少做郡主的时候,时常离开王府四处巡查,一走就是半年。陈长史也随她一同巡查过。唯有冯长史,每次都被留守王府,负责后勤内务钱粮种种琐事,难免有些怨言。每次陈长史都这么忽悠冯长史。
冯长史也很吃这一套,和陈长史斗口是常事。
“冯长史一来,我一颗心就彻底定了。”姜韶华满目笑意:“冯长史远途奔波劳顿,先歇息几日,再去户部。”
冯长史却道:“明日臣就去。”
嗯,还是熟悉的冯长史。
姜韶华失笑:“不必这么急。户部这几年运转还算不错,小毛病不少,大致还过得去。”
时常被敲打的纪尚书,当差也是尽心的。
冯长史人在南阳王府,对京城户部事务却很熟悉。在户部做着员外郎的汤有银,每个月都会写一封厚实的信给他。
“小毛病可不少,”提起户部,冯长史的笑容淡了不少:“陈年积弊陋习,也不是都能改的。大贪是不敢了,小贪总是有的。一个个办差推三阻四,不主动不积极,都等着上官催促。老臣去户部,第一个就要治一治他们这等拖延的坏毛病!”
吏部礼部都在推行革新,户部这么要紧的部门,自然也要有所变革。纪尚书自知没有这样的能耐魄力手段,很识趣地走人,给冯长史腾位置。冯长史来了之后,自要大刀阔斧。
姜韶华笑道:“总之,我将户部都托付给冯尚书了。”
当日正午,姜韶华留冯长史在昭和殿里用午膳。还特意让宝儿公主出来,让冯长史见上一见。
四岁的宝儿公主一露面,冯长史双目骤然一亮:“公主殿下,和皇上年幼的时候几乎一般模样。”
白里透红的小胖脸蛋,一双乌溜溜的大眼,走路时霍霍生风的小模样,实在太招人喜欢了。
和姜韶华年幼时确实肖似。
陈丞相捋须一笑:“公主殿下今年已经开始习武,天赋出众,丝毫不逊色皇上年幼的时候。也开始启蒙读书了,比皇上小时候还强些。”
两人都是看着姜韶华出生长大的,一提起她年幼的时候,都是一脸怀念和追忆。
想当年,南阳王还在世,他们都是盛年。
时光任然,转眼十余年。年幼的郡主长大成人,坐了龙椅,成了大梁天子,还有了宝儿公主。
宝儿公主好奇地打量冯长史,转头问姜韶华:“这就是娘经常提起的冯长史吗?”
一句话,就说得冯长史眉开眼笑:“公主殿下,正是老臣。”
连宝儿公主都知道他,可见皇上确实挂念着他。
陈丞相看在眼里,心里暗笑不已。他和冯长史相交多年,很清楚冯长史的脾气。当差做事不怕苦不怕累,也不在意俸禄多少,不喜奢靡享受。但是很在意自己在主君心里的地位。
说得直白点,就得有人夸有人哄,这头犟驴就顺毛了。
姜韶华也想到这些了,和陈丞相对视一笑。
冯长史的目光落在了另一个眉清目秀的男童脸上:“这就是康哥儿了吧!”
三岁的康哥儿说话奶声奶气的:“是,见过冯曾祖父。”
冯长史又乐了,笑着瞥陈丞相:“这定是你曾外祖父教的。”
陈丞相捋着美苒,笑着应道:“康哥儿爹娘都去外任了,如今在宫里住着,和宝儿公主作伴。我在宫中当差,也能时时看顾他。”
宝儿公主颇有长姐气势,行礼问好过后,就领着康哥儿到一旁玩耍。康哥儿就是个小跟班,不停地喊着宝儿姐姐。
宝儿公主偶尔不耐烦了,闹些小脾气:“别喊了,我听得头疼。”
康哥儿就乖乖闭嘴,还是跟在宝儿身后。
冯长史看在眼里,忍不住瞥一眼陈丞相。
陈丞相不动声色,微微一笑。
冯长史在宫里待了半日,才告辞离宫。陈丞相亲自送他出宫,一路送到昔日的南阳王府如今的陈丞相府。
第809章 番外之户部(一)
冯长史站在陈府的正门外,仔细端详熠熠生辉的匾额:“这字迹颇为眼熟,莫非是皇上亲笔写的?”
“正是。”陈丞相笑道:“你先在这里住一段时日。你的住处,皇上也给你挑好了。离陈府就两条街。”
冯长史有些讶然,转头看陈丞相:“该不是张尚书的宅子吧!”
陈丞相点头:“就是原来的张家。”
张尚书被去官流放抄家,人都死在路上了,大宅子自然收归朝廷。从朝廷发圣旨召冯长史进京之日起,皇上就为冯长史挑好了宅子。冯长史在路上行了大半个月,宅子一直在修整。照着目前的工程进度,还得有两个月才能收拾出来。
所以,陈丞相就领着老友来陈府小住。
冯长史唏嘘不已:“皇上顾念旧情,待你我实在恩厚。”
陈丞相也是一声长叹:“是啊!有这样的明主,是我们的福气。我们也唯有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来报效君恩了。”
朝堂变革,从来都不是易事。推行新政,更如行走在悬崖边。成功与否暂且不论,他们都身负重任,说不得什么时候就会摔下悬崖,落得个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