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允知抱着胳膊,徐徐说来:“这有什么好惊讶的?在远古时期,我们脚下的这片地界气候温暖湿润,适宜象群繁衍。商朝时,当地便有人饲养野象,用于军事和祭祀。你若是不信,自个儿翻翻史书去吧,少见多怪。”
翻当然是不可能翻的,这么久远的事根本无从查证。别说宋允知说的是真的,即便他信口胡诌,也没有多少人能求证真假。不过,宋允知这笃定的气势倒是唬住了人,原本对挖出骨头一事惊悚惧怕的百姓也开始向这边靠拢。
片刻间,坑口已经围满了人。
宋允知见人都过来了,立刻指挥他们将其余的骨头化石都挖出来。
众人本来是不想的,直到他们看到知州大人旁若无人地伸手摸了一把化石。
摸得很是顺手,完全没有一点忌惮的样子。
这下,所有人都放心了。知州大人何等尊贵,他都摸了,这肯定不是什么邪物。
宋允知也不想上手摸的,即便要摸,也得戴个手套别把东西省得把东西摸坏了,但是为了让众人安心,这是最直接的办法。
宋允知人虽然小,但是他地位高,有他在旁边坐镇,再没有人惊慌失措大喊大叫了。众人下了坑,埋头好一阵挖,足足花了大半日的功夫才将所有的象骨给挖了出来。
所有骨头摆在地面上,冲击力还是相当大的。哪怕林度等人明知道这并非什么邪门的物件,可亲眼看到这骨头有多庞大后,还是觉得瘆得慌,以至于后背都阵阵发凉。
他们跟上宋允知,不安地问:“大人,您要这骨头做什么?”
这么可怕的东西,埋进地里不是更安心?
宋允知不由分说:“自然是摆着让人瞻仰。”
他丝毫不知自己这番话给其他人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阴影,兀自吩咐:“给我联系工匠,我要将这些象骨拼起来,最好让他们立在地上,这样的庞然大物,摆着定然威风。”
林山与林度对视一眼,想想那场面,都是头皮发麻。上一任知州大人喜欢美人、喜欢美酒,这虽然也不算什么正经的爱好,但是好歹在常人接受范围内。宋大人就不同了,他怎么偏偏喜欢骨头,吓死人了都。
工匠来得也快,等他们看到这一堆骨头化石也是被吓了一跳,谁也没见过这样大的骨头,一时间无从下手。好在有宋允知,他带着人将这些完整的骨头全都拼好,工匠们才不至于束手无策。后面仍旧费好一番功夫,才终于将其立了起来。
宋允知犹觉得不够,还给这个象骨单独弄了一间展示的屋子,位置就在商业街旁边。不仅如此,他还准备派人去大理国打听,想要运一头大象过来。
这属实是一桩难事儿,衙门里头就没有谁有这个本事能把象给弄过来,所以当宋允知提出要求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开始装死。谁都知道这是个不好做的差事,既然不好做,那索性就不做。
上一任知州在时,他们也是这么干的……
胡洪冷眼望过去,再次确定了这就是一群废物点心,但凡有一丁点能耐,也不至于连这点小事都安排不好。虽然他看着也觉得很是碍眼,但是转念一想,这些人能给宋允知添堵,那其实也是不错的。
宋允知被他们膈应得的不轻,就这么一群属官,就算他给再多的机会,也是烂泥扶不上墙。
罢了,想想别的招吧。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最终是光州的一位商户出面帮忙了。对方在大理那边经营过茶叶生意,能弄到大象。大象在中原算是稀罕物件,但在大理却常见得很。他动用了关系,最终顺利地买了一头,如今还在路上。
他本想自己掏钱,可惜知州大人不给他这个机会,将一应开销都给他报了,还给他在商业街留了一间最大的铺子。但这茶叶商也不气馁,不论怎么说,这回都是因为自己才办成了事,知州大人也承了他的情。只要有这份香火情在,日后还怕没有交集?
有了化石,还有了象,剩下的就好办多了。宋允知让人放出风声,说是光州一带挖出了千万年前的巨兽,时人深以为可怕,竟不知其种类。
这类捕风捉影的消息一经散出,立马衍生出了无穷无尽的版本。
宋允知本来就没想透露这化石就是象,他只是上书给陛下将前因后果解释了一番后,便放任民间议论纷纷。
有人说挖出来的是吃人的猛兽,听说那猛兽旁边还有个坑,里面埋着的都是吃剩的人骨;还有人言之凿凿地道是龙骨,长约百尺,出土时天空还有龙吟声;另有人断言,这就是《山海经》里头记载的瑞兽,说得有鼻子有眼,比宋允知这些目击者看到的还要清晰;更有人自以为看破了一切,说这都是谣言,光州根本就没有挖出任何东西来,是光州衙门自导自演……
一来二去,光州挖出来的东西就成了不解之谜,还被人乐此不疲地反复讨论着。
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宋允知又再次叫人放出了消息,说是两月后,光州衙门将公开展示这只巨兽的骸骨,届时,所有人都能亲自过来一验真假。
谁能受得了这样的诱惑?
光州消息放出来没多久,便有人收拾行囊准备启程了。近者都掐着日子准备过去,远处早早地便已启程。这些人大多家中并不缺钱,平日里便喜欢游山玩水,这回光州正好挠到了他们的心坎上,不去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