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得罪不起宋允知,遂老老实实地将两国来的人都给告知了一遍。下午来的是燕国跟北戎的商队,这批人没有多少,加在一块统共也只有四十来人。但等这批人入住之后,后面又跟着来了好几批大中小商户。
前头那些人等于是皇商,给朝廷做生意;后面那些则纯粹多了,他们就是想要趁着这个机会进一点货。若是货色一般,就少买点;若是东西好,则多买一点,反正他们带的钱足够多。
这些商人带着镖师、家丁,一路浩浩荡荡,将光州大半的客栈都给住满了。
幸而光州并非第一次碰到这样的盛事,应对也算是有条不紊。这倒是让燕国跟北戎的商人们略感惊奇,来之前他们就打听到了,这光州不过个不入流的小地方,远远比不得建康城,甚至都比不得南方的一些小城。结果到了地方一看,城确实不大,但却热闹得紧,一到傍晚,城中的百姓都出来闲逛,街边的小摊贩络绎不绝,吆喝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这独一份的热闹劲儿甚至跟他们的都城比都不遑多让了,自家都城的百姓都没有像光州这样舍得花钱。
北戎商队中有好些都是二王子的心腹,他们来这儿一趟也不容易,二王子说服大汗来夏国做生意更不容易,背地里不知道受到多少编排。当然,他们这次来夏国不仅是为了做生意,更是想着打探一番。上次大王子命人在襄阳城挑事,本以为十拿九稳,结果夏国也并非软蛋,如今北戎对夏国也多了几分慎重。
商队的领头人名叫查苏,他便私下问起来:“你们光州是只有最近热闹,还是天天都如此热闹?”
客栈的店小二听他官话说得流利,又兼知道对方是过来做生意的,态度格外热切:“自然是日日如此了,咱们这儿的百姓手里头有钱,平日里也愿意花钱,否则外头那些小摊贩也不至于排得整整齐齐。没钱赚,谁还愿意出摊呢?”
其实这话多少有些水分,百姓开始挣钱也不过就是这一年里头的事,从前即便年节也不敢这么花,毕竟许多人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近来光州的热闹一波接着一波,百姓不缺钱赚,眼里有了盼头,才更愿意花钱。
说来说去,这都是宋知州带来的变化,别的地方可没有这样的好事儿。
但是查苏不知情,看这个店小二说话时双目如炬,便觉得这话不虚。他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震撼,一个小小的光州都是如此,其他地方岂不是更富贵?是他们之前太小看人家了。
等到第二日商会正式开展时,燕国跟北戎的商人们才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了光州的实力。
展会在商业街尽头,一路穿过街道,两侧早就围了成千上万等着凑热闹的百姓。他们也知道要以衙门为先,因而并不拥挤,乖乖站在两侧,打算等着第一批人先进去看过之后再跟着入内。
查苏一路望过去,又发现了另一件事——光州百姓似乎很信任州衙。
多稀罕?百姓还能信任衙门,他们不是一向惧怕官府么?
可是再三端详后,查苏却越发笃定这件事。不成,他得再旁人仔细打探一下,看看其他地方是否也是如此。若各地百姓与官府都能其乐融融,他们还有什么可趁之机?
一路心里就这么七上八下地到了地方,查苏也终于见到了二王子口中智多近妖的那位宋知州。
对方的确年轻,看着也就是一个长相漂亮的少年郎,但查苏却并不敢小瞧了他。即便不看别的,单单只看光州衙门这些人对宋允知毕恭毕敬,查苏也能看出这位的手段。
会咬人的狗不叫,越是面善的人,往往下手越狠。查苏领着人上前见礼,宋允知也客客气气地同他们问好。
寒暄的事交给胡洪,这也是说好了的,宋允知在短暂的招呼过后,便闭口不言当起了甩手掌柜。
胡洪攥紧手心,可他不敢不从。这个查苏还有燕国那个尹丹是里面唯二的官员,官位并不高,差不多只有他们这边正六品的样子,确实不必宋允知主动出面交涉。
胡洪挤着笑脸引着他们入内,有什么办法,谁让他只是个别驾呢,他若是知州,这种接待人的活就轮到宋允知了!
展会是露天的,每个位置占地都是固定的,两侧一字摆开,绵延不断,颇为壮观。
外头这几十个展位都是光州当地的商户,摆的也都是土仪之类,有一些外域小商户对此很感兴趣,但是查苏等人却觉得奇怪:“不是说今日看的是布料跟瓷器吗?”
这算什么?
查苏还能稳得住,后面有几个商人甚至开始骚动起来了。他们千里迢迢跑来这儿,可不是为了看着三瓜俩枣。土仪再好,终究不能挣大钱。
“大人莫急,里头还有呢。”林山笑着说了一句,引导他们往里走。
走了好一会儿,众人迈进一道拱门,才发现后面别有洞天。这里面的展位比外头的要大上许多,也要更用心、更细致。譬如最边上的这间,门帘上以绸缎装饰,美轮美奂。
赵安虞身为商务司主事,这会儿也出面替众人解释起来:“此处的三十二处展位,摆的夏国各地的绢、绫、罗、绮、锦,后面的三十五处展位,放的则是各类瓷器。”
说话间,赵安虞示意展位的商人出面说话,那人也机灵,立马跟着道:“诸君先看看咱家的蜀锦,蜀锦素有‘母锦’之称,以花型饱满、颜色丰富著称,蜀锦里头的雨丝锦、浣花锦都是畅销的好料子,诸位不妨先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