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呆子!不许亲我!(107)
课间,他如约将人叫醒了,人一溜烟儿走远,手边又空空荡荡了,但晚上放学时又回来了,他仍旧能抱着她,即便是总被嫌弃抱得紧了。
府中那边帮藕香长治置办东西的拆事儿一件件办妥,他们挑了个好日子,下学后在前面门房里给他们主持婚礼。
屋里点着红蜡烛,贴着红窗花,铺着红被子,一片红光。
阮葵正了正神色,做出一派端庄模样,听着荷生唱和,看着藕香和长治拜堂。藕香清秀,长治长得也不差,倒是挺登对的。
拜完,元献启唇道:“今日你们有缘结为夫妻,往后要同舟共济相互扶持白头到老,不要辜负上苍给你们的这一段姻缘,也不要辜负你们自己。”
阮葵连连附和:“对、对,你们往后一定要好好过日子,我是最不喜欢算计来算计去的,要么成了亲就好好过,要么就莫再一起,外面的事儿已经够复杂了,回到家里还要这样累,那算是什么家?”
元献透过红光瞥她一眼,没有说话。
“反正,你们以后有什么事儿就好好商量,不要吵架,若是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也尽管说……你笑什么?”
藕香垂了垂眼:“您说得是,有什么事儿就好好商量,莫吵架。”
阮葵抿了抿唇:“对呀,好了,你们快起来吧。”
藕香和长治磕了头,笑着起身。
“给你们放几日假,这两天让玉匣盯着府里的事儿就行,你们好好休息几日,也可以出去转转什么的。”
“多谢少夫人。”
“好了好了。”阮葵摆摆手,“你们歇着吧,我们先走了,不用送了。”
元献提上灯笼,在前面照明,阮葵后一步出了门。
晚上月色不错,风也不算大,元献缓缓前行,随口问一句:“你这几日都在书院的后厨那儿做什么呢?”
“也没做什么,就跟着去山上摘摘蘑菇野菜,塘里养养鱼什么的。那儿的那个姐姐会做很多吃的,比原先府里的厨子还要厉害些,去她那儿能蹭许多吃的。”
元献应一声,隔日多交了些饭钱上去。
他听人说起过,现在在书院后厨做饭的似乎是哪个学生的姐姐,因为家里贫困,快要上不起学了,书院里的夫子们一合计,将这个活儿派给了她姐姐,以免学杂束脩费。
他们交的伙食费是单独给到这个厨子姐姐手里的,由厨子姐姐支配记账,若是有多的,便会拿出来给他们加餐。
元献想也不是什么大事,阮葵也吃不了多少东西,添一些银钱就算补上了,若是特意去说,两人心里难免会有了隔阂,这才不好,他也就未再多管了。
天再冷一些,厨房里烧了柴火烤,火下埋着栗子、山药之类的,一会儿功夫就熟了,又软又香又绵密,外面的冷风一吹,咬上一口,从嗓子眼儿一路暖到心口里。
“姐!”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跑了进来。
“诶!”秋娘应一声,路过阮葵和荷生时,解释一句,“这就是我弟弟,宋勤。这两个是我跟你说过的,我在后山遇到的两个小兄弟。”
宋勤笑着跨进门:“小兄弟?我瞧着倒像个小姑娘。”
阮葵一下瞪大了眼,脸上还沾着山药的皮儿。
秋娘笑着敲宋勤一下,轻声骂:“不许浑说。你现在来是做什么?是不是要笔墨纸砚的钱了。”
“正是,前面说要买新课本,我想着不如多买些纸来,借了别人的来一抄也是一样的。”
“行!姐给你拿去。”秋娘也不避讳,直接从碗柜里面拿出一个旧陶罐子,往里抓了把钱递给他,“你明儿自个儿去买?”
“我请了同窗帮带。”
“那就好,这几日风大,没事儿少往外跑,免得吹风受了寒。”
“知道了,我先走了!”
“诶,烧的栗子吃不吃?”
少年已跑远了:“不吃不吃,这会儿就要上课了,再不走要迟到了。”
秋娘往围腰上擦擦手,无奈一句:“这孩子……”
阮葵和荷生默默收回目光,继续啃板栗。
“你们俩可不许跑了,就在这儿陪我,一会儿到了时辰再走。”秋娘回到灶前继续忙活,“变天了,不要乱跑,当心吹了风着凉。”
“噢。”阮葵连连点头。
荷生则是在一边低声劝着:“少吃些,一会儿吃不下饭了少爷要说的。”
秋娘笑着道:“你们家少爷到底是哪个?好像不怎么管你们似的,我看旁人的书童都是得跟在少爷身旁伺候的。”
“我们少爷可厉害了,是去岁院试的案首呢。”荷生直起腰背,一脸骄傲。
“哦,是不是入赘了伯爵府的那个?”
“什么入赘,我们少爷才没入赘呢!”荷生反驳。
“我原也没什么文化,因着弟弟在书院中读书,偶尔听了几句,说了什么错的,你们莫见怪。”
荷生抿抿唇,有些不高兴:“您还听着什么了?”
“也没什么旁的。”秋娘笑着答,“那孩子跟我弟弟差不多大的,又是一样的出身不好,去能依附了伯爵府,旁人私下里肯定会议论些什么。无非便是他谄媚、会奉承。”
阮葵听了半晌,手里举着的山药都要凉了,嘀咕一句:“他才不谄媚呢。”
“你们是他的书童,自然知晓的比我多一些,其实我也觉着没必要这样说人家,不论如何,能让伯爵府看上,就是他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