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里爆改男配命运(21)
刚才听到人说老赵家的孩子欺负孙儿,举着竹竿想来救孙子的赵爷爷赵奶奶,就看到脸上带着笑,手中提着东西的赵想回来了。
“爷爷不气,他已经回家去了。你们也不用去了,我估计这会儿老赵家都忙不过来,有得吵呢!赵立国是想欺负我,结果没来得及……”
赵想简单地把事情经过跟爷爷奶奶说了一遍后,两老就放弃去老赵家找他们麻烦了。
现在老赵家肯定很乱,村子里另外几家过继孩子的人肯定不会放过他们。
赵想把鱼递给奶奶。
“奶奶,我不会杀鱼,接下来要麻烦你了。虾白灼就可以了,还省油省柴火。”
虾好做,主要是鱼。赵想有自知之明,让他吃鱼可以,让他做鱼难度挺高的。只有一点,杀鱼时不能破坏它肚子里的鱼胆,这要是不懂杀鱼的人很容易就把它弄破。
把鱼胆弄破的鱼是没办法吃的,因为它是苦的啊!
苦胆有多苦?听过的人都摇头。
反正赵想不会想吃苦鱼,所以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做比较好。
他虽然不用动手,但是赵想会在旁边观看,他总要学会杀鱼。
等以后物资没那么缺乏了他再试,现在就别和食物过不去了。
赵想的想法是对的,哪怕是经常吃鱼的人,也不敢保证自己每一条鱼都不会划破里面的苦胆。
第13章
后世南方吃鱼,都是让鱼摊老板把它们杀了切后再拿回家煮。其中有一些人是因为不会杀鱼的缘故,也有害怕苦胆弄破的人。
他家邻居就弄破了一回,他家因为有孩子和老人,每隔两三天就会买一条鱼回来熬汤喝。
常常杀鱼的人,居然也有失手的一条。
那条鱼最后只能扔了,对方重新去买了一条回来熬汤。
因此,别以为老手就不会失手,鱼摊老板都不敢放这样的话出来。
不过人家是老板,苦胆破了他可以重新捞一条来杀,用来赔偿给客人。
“想子你看,这就是苦胆。”
赵奶奶从鱼肚子里掏出一堆内脏,指着一个小黑团跟孙儿说道。
“原来这便是苦胆啊!”
赵想凑近了看。
“咦,好腥。”
他的嗅觉比较灵敏,这鱼腥味凑近了就更腥了。
“行了,你去烧火吧!奶奶把它们煎一下,然后用来熬汤。把骨头都熬化掉的鱼汤,奶白奶白的,可香了。”
赵奶奶厨艺是家中最好的,她这么一说赵想自然高兴地想跳起来。
于是跑到灶后把铁锅烧了起来。
“奶奶,这么香的鱼汤我能喝两大碗。”
比成年人巴掌大的鱼说大不大,说小不说。而且这鱼的刺有点多,最好的办法就是煎得两面金黄,然后用来熬汤。把小刺熬化掉,留下大刺就不怕喉咙被刺卡住了。
而且老人孩子多喝鱼汤是对的,对身体好。
不像后世大多数人都有些营养过剩,肉吃到后面都不想吃了。
只有鱼不腻人,经常吃也不担心会三高。
赵想看着奶奶把几条鱼全煎了,放上生姜和葱头,浇上开水盖上锅盖,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慢慢熬。
这样熬出来的鱼汤才会把鱼骨都熬化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鱼的香味渐渐弥漫在厨房里。
“好香啊!奶奶,今天我们都喝两大碗。”
赵想趴在灶上,凑近喝锅边上的香味。鱼的腥味已经没有了,只有浓浓的食物香气。
“好。”赵奶奶在洗葱,等下鱼汤起锅后,可以撒点葱花在上面点缀。
“晚点我用盆把它们装起来,晚上你送到牛棚去。”
外面的雨早停了。
“我知道的奶奶,爷爷呢?”
刚才一直在烧水,都没注意到赵爷爷。
“他在编篮子,我放鸡蛋的篮子坏了,让他重新编一个。我们这里不缺竹子,村子里到处都是竹子,只要不是大肆砍伐,没有人会管的。”
毕竟大家平时生活中都要用到竹子,只是偶尔确几根都要出来指手画脚的话,那村民们光想着举报去了,正事谁也不用干了。
“我去看看。”
赵想每一次看到赵奶奶编各种东西时,都觉得很神奇。
奶奶要的鸡蛋篮子是用很细的竹条编的,这样编出来的篮子结实好用,除了费时外,没有别的坏处。
可是对编篮子的人来说,要比编普通的篮子多花出几天的时间。
因为普通篮子用的是竹片条,而奶奶要的篮子是用竹丝来编的。
这样编出来的竹子就跟工艺品一样,特别是爷爷为了让奶奶高兴,还编了一点花样在上面,就更花费时间了。
那竹丝不说细如花丝吧,也只比麻线粗一点点。
用来做鞋子的麻线多细啊,竹丝只它粗一点点,这就很考验一个人的手艺了。
赵爷爷正是用他这份手艺,在这个年代养活了自己的妻儿。
要不是特殊年代,赵爷爷还能做出更精致的竹制品。
只是可惜他这门手艺要失传了。
“你以后学医,这些东西别碰。”
赵爷爷握住了孙子想拿竹子的手。
“它太锋利了,会伤到你的手。”
“爷爷,我只是看看,我会小心的。”
据说现在的西医可以在人身上开刀,医生的手非常重要。
自从孙子决定学医后,这些会伤手的活都不让他做了。
赵爷爷可以一把刀和双手来分竹子,是因为他手上的老茧。那可是经过了几十年的辛苦才养出来的。
原主虽然也会干活,但是他干的活都是一些粗活。手上的茧子和赵爷爷的茧子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