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家红火小日子(235)

作者: 一耳清风 阅读记录

“是啊,清荷,就让我们留下吧,我们力气虽然不大,可我们做活细,能帮得上忙的。”三婶子跟着开口,能让孙子念书,累点热点能算啥。

“大伯母,你们带孩子们回去,我们几个大男人留下帮忙就成。”说这话的是王有富的侄子王长平。

“长平,你这话啥意思啊,你们男人能留下来帮忙,我们女人就不能了,你看不起我们女人是不是?”

三婶子头一个不依,她家挤不出壮劳力来帮忙,就来了她和她儿媳妇,要是都回去了,谁来帮忙?

不单单三婶子不依,但凡只有女人能来的人家,都不同意。

“他敢!他就是老娘我生出来的,他有啥资格看不起女人。”王长平还没来得及解释,他不是那个意思,他娘吕氏先率先劈头盖脸地骂了他一顿。

孙满堂和一众匠人看得惊奇不已,还有争着抢着来帮忙的?

这大热的天,要不是为了家里的媳妇孩子能过好点,他们也不想顶着烈日出来做活。

不过,他们刚刚在说什么建学堂?

莫非王家庄要在自己村里办学堂?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孙满堂按了下去,怎么可能,念书哪是谁都念得起的,他肯定是听错了。

清荷看大伙越扯越乱,只好站出来劝道:“各位婶子大嫂,长平叔这是心疼你们呢,怕你们受累,连我都知道长平叔是个疼媳妇孝顺亲娘的人,他怎么会看不起你们。”

“是啊是啊,清荷说得对,娘,我就是担心你们中了暑气,没别的意思。”王长平朝清荷感激地笑笑。

抹一把额头上的汗,吁出一口气,这群女人太可怕了,他就是没表达清楚意思而已,差点把他给生吞活剥了。

最后一群人商定下来,年轻男人留下来帮着盖房,妇人们轮流给盖房的工人做饭,至于孩子们,该玩自己玩去,用不着他们帮忙。

等进了学堂加把劲学习,那才是真正的帮忙。

等张氏带着妇人和孩子离开后,孙满堂按耐不住好奇心,凑到清荷身边问道:“周姑娘,你们修缮祠堂和盖房子是要做学堂?”

“是啊,就是孩子们念书用的。”这是给周家扬名的好事,清荷大大方方的承认了。

竟真是做学堂用,在村里建学堂简直从未见过,不过村里人能供得起读书人吗?孙满堂仍有疑惑。

清荷还没来得及开口,这次王长平抢着回答了孙满堂的问题。

知道所有村里孩子的书籍笔墨都由周家承担时,周围响起阵阵吸气声,这样的好事怎么自家村里没有。

周家真是大方有魄力,舍得为村里人花这么多钱。

而王家庄留下帮忙的人,则是满脸的自豪,为自己是周家的同村而自豪。

第207章 学堂出事

从祠堂出来,清荷径直去了王木匠家里,孩子们要上课,桌椅少不了。

打桌子板凳不难,交给王木匠就合适,一个村的人,又是给孩子们读书用,相信他不会不用心。

桌椅就打她小时候上学那种,约莫四寸半长,桌面下留空,用来装书袋,两个孩子一张桌子,正正合适。

王木匠听说是给孩子们打书桌,当即就说不要手工钱,给点木材钱就成。

他家老婆子方才也去祠堂了,就想出份力,没曾想啥也没干成。

周家丫头找上了他,他觉得很高兴,还要啥工钱啊。

他做了一辈子木匠都没能让孩子念上书,现在两个孙子有这样的好机会,他做梦都在笑。

不收工钱怎么成?

木匠活辛苦,王木匠又要靠着手艺养活一家人,没得让别人白做工的道理。

清荷坚持要给,还说要是他不收工钱,就不找他做了,王木匠说不过,只能接受了她的好意。

王家庄的村民里,有不少人因为卖菜卖红薯给周家挣了钱,还有好些人在周家做工,这些人家对周家那是打心眼里感激。

现在周家要为孩子们建学堂,大伙想帮忙又没出上力,只帮着做一两天饭食,他们觉得不够,心里过意不去,便每家凑了些粮食蔬菜送到周家,当作工人们的伙食。

这样一来,清荷家里只用买些荤菜便够了,不是村里人不想买肉,实在是肉这样的好东西,就是村里人自己也舍不得吃。

眼看着村里的祠堂修缮完毕,给先生住的房子也初见规模,王家庄的村民干活都比往年有力气。

谁家都有孩子,都盼着孩子有出息长本事,只要村里有学堂有夫子,大的念不出来还有小的,一窝矮子里头总能挑出个高个儿的。

经过此事,周家在王家庄的威望渐渐有超过村长之势。

王有富一点也不在意这个,周家能跟府城的人合作,生意越做越大,本就不是他一个小村长能比。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周明远驾着马车刚靠近院门,还没把车停稳,清文双手一撑,借力跳下牛车,冲进院子就嚷:“姐姐,不好了,我快要上不成学堂了。”

他在院子里嚷了两声,直接把在家的人都喊了出来。

李氏抱着吃手的元宵,冲在最前面:“乖孙啊,出啥事了?你被夫子赶出学堂了?

周明远头一回没把牛牵进牛圈,而是直接拴在了院子旁的树上,金婆婆从厨房跑出来时手里还滴着水,三个人围着清文,等着他的回答。

“奶奶,不是的。”清文满脸无辜,奶奶怎么会这么想。

“那是为啥上不了学堂了,你赶紧说,真是急死我了。”李氏急得一跺脚,怀里的元宵被奶奶一抖,嘴角流下一串晶莹,准备无误地落在哥哥脑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