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朕要做渣攻(74)
这不是做给沈应看的人情,也不是做给朝臣看的面子功夫。
他明知这笔钱拿出来被层层剥削,落到百姓嘴里的恐怕不剩几个,他拿出来也是杯水车薪,恐怕反而还要落得埋怨。
他却还是愿意做。
沈应半晌不语。
总是这样,每每他想狠心割舍,却总有这样一点点温情扯动他的心扉,告诉他这人并未坏到透顶。
甚至只要他愿意,他还可以去做个好人。
第42章 难堪
见流民注意力被分散,沈应有心带三个小孩快些进城,忙拉着他们往城门走,眼角瞥到施粥的场面却又不禁心生疑惑。
只见领粥的流民分作了两拨,一拨涌向那没有官府标志的人家的粥桶,只有零星几个约莫是见挤不进去,才往官府那边走去,表情还很是不愿。
沈应蹙眉:“这是怎么回事?”
他向暮云发问,但暮云在皇帝下旨赈灾后就去京城找他,只在路上见过其他地方向流民施粥的事,金陵城的反倒不怎么知晓。
暮云摇头:“小人也不知,许是官府分作两处施粥,这群流民看那边没穿官服的要和善些,所以就只到那边去领粥。”
都要饿死了,还讲究这些?
周兴不禁评价:“这群人饿死不冤。”
“说什么话。”
沈应精神绷紧,忙向四周望去,见众人都注意力都只放在粥桶上,沈应这才松了口气。他抬手敲了周兴的脑袋一下,凑到周兴身前压低声音说道:“就凭你这张嘴,我看你哪天被人打死了也不冤。”
沈应视线又往那富户人家的粥桶望了几眼,隐隐看到那粥桶贴了个‘何’字。
何?
沈应皱起眉头,心头升起几分思量。
不过眼看金陵城在望,沈应也无暇多想。他脚下仍旧不停,领着三个小孩疾步往城门赶去,城门守卫查验路引后,四人踏进金陵城。
听到城内小贩熟悉的吆喝声,暮云终于活过来。
他眼眶热热地望着来往行人,哭兮兮道:“还是咱们金陵好。”
他这些日子,在路上奔波劳碌、在京城担惊受怕,从前没出门的时候总想着出门玩玩,等到出了门才知道故乡好。
“我以后再也不离开金陵了。”
山溪年纪小,被他的情绪一感染,也跟着哭了起来。
“我以后也不走了。”
沈应无奈地看着两人在城门口抱头痛哭。他们的同龄人周兴在旁边双臂抱胸,满脸不屑地嘲讽他们两个:“爱哭鬼!”
周少爷自诩是铁血硬汉子,才不会为回家这种小事流眼泪。
结果某位不会流落的铁血硬汉子,转头一迈进周府大门,看见特意赶出来接他们兄弟二人的潘小钗,忽然就满肚子的委屈都涌上了心头。
“娘亲!”周兴呜呜地扑进潘小钗的怀抱,“大哥欺负我!”
沈应:“……”
沈应都快被自家小弟这十多年都没变过的告状句式给逗笑了。
潘小钗也拍他一下:“胡说,你大哥哪是会欺负人的人。”
沈应听着莫名觉得有些心虚。他缩了缩身子,走到潘小钗面前行了一礼。
“母亲。”
周兴是沈应进京一年后,潘小钗在金陵听到外头传的沈应和太子的风言风语,为探知沈应的情况,又加上周兴本人也闹着要进京的,才给送进京的,离家不过才一年。
沈应却是实打实的离家已经两年。
这两年来,纵有京城、金陵两地时时家书来往,但终究不及亲身相见。
潘小钗放开周兴,走到沈应面前,眼眶微热地看着自己的大儿子。沈应离家时不过比周兴、暮云等人要稍大一些,现在却已经长得比潘小钗要高上许多,丰神韶秀,是完全的大人模样了。
“应儿,你、你都长成大人了。”
潘小钗抬手抚了抚沈应眉目间的风霜,看着看着泪水便从眼眶中涌出。
潘小钗哽咽:“你一个人在京城,一定吃了许多苦。”
陪太子读书的周兴:……娘亲你是不是忘了这一年我也在京城的事?
“娘你别哭,我在京城有六叔照顾,一切都好。”
沈应忙劝慰潘小钗。潘小钗擦了擦眼泪,往四周一看,只见山溪和暮云跟在他二人身边,当即皱起眉头。
“周安和玉垒怎么没跟着你们回来?只留两个小孩照顾你们,他们未免太怠慢。”
说着潘小钗已经隐隐有些生气。
她看似柔弱实则要强,这些年主持周家事务更是养成了说一不二的性子。她刚才虽哭了一场,但见有人敢怠慢自己的儿子,此刻是非要发怒不可了。
沈应忙道:“是我留六叔在京城帮我处理事情,玉垒是被我派去永州送我一位朋友的棺木回乡。”
想起梁彬,沈应的眉目有些黯然。
潘小钗一见,便知触动他的伤心事。她也知自己的这个儿子,看似桀骜洒脱,实际最是心软不过。骤然逢朋友离世,怕是要很长时间才能走出来。
见大儿子伤心,潘小钗也跟着有些难过起来。细究起来,这份难过恐怕比她知道前夫沈轶山过世时露出的难过,还要真心得多。
潘小钗安慰道:“生死有命,你也不要太伤怀了。”
听到两个儿子回家消息的周远,踏进院中就听到潘小钗的话。他还以为潘小钗在安慰生父去世的沈应,立马接嘴道:“对对对,生死有命,你沈家那边的老子这辈子也算活够本了,你倒不必为他太难过。”
“……”
“……”
潘小钗和沈应的神情都有些异常,偏周远还没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