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房子通古代,被糙汉领回家强宠了(393)

作者: 米小仙 阅读记录

“晚晚,沈渊,你看这么多人,太乱了,让你们大哥二哥也过来帮你们吧。”

张翠花看着这么大的作坊,这么多人,就忧心忡忡。

本村人也就罢了,知根知底的,可是还有那么多外村人,都不太了解,万一有些偷奸耍滑的,那不是耽误事儿吗。

“不用了,大伯娘,二哥就跟着管理磨坊,对了,还有做红薯粉条,图纸我都画好了,你们人手也不足呢。”

“还有大哥,卤肉生意他也得经常跑着采买,你们也忙不开,让萍姑姑一家来这边就行,我给他们分配活计。”

苏晚晚拒绝了。

大伯娘家的生意现在也是越来越好,若是再做红薯粉条,本身也忙不过来的。

“也成,反正都在村里,我让你大哥二哥不忙的时候,也过来注意点,决不能出乱子。”

沈松青点头,也没再多说。

沈渊夫妻心里有成算,他们也不瞎掺和,听指挥就是。

更何况他看着招来的那些人还都不错,又有林毅还有买来的那些奴仆看着,沈渊的能力,他也相信乱不起来。

事实上,看到那些一条条的规矩和什么制度,还有今日这招工状况,有条不紊的,他就知道了,俩人能耐着呢,大家现在也都敬重他们,自然不会弄什么幺蛾子。

沈渊让这些人明日便来报到,需要住宿舍的都去李玉琳那里报名,让她给分配。

李玉琳刚开始还紧张,越来越上手,每个来要求住宿舍的人她都能聊上一会儿,等分配完宿舍,她几乎都了解了他们的情况,甚至连家里的情况都知道了。

下午的时间,夫妻二人又召集沈肃等几个管理人员开会。

在宿舍那边,苏晚晚专门让留了几间房,摆上桌椅板凳,当办公室用。

根据报名信息,一行人商量了这些人的工种。

十个磨坊的人其中有五个都是会磨豆腐的,算是有经验,其中一个还是村里的人,就让他带队负责。

捏腐竹的人,全部都是妇人,其中就有冯小柔的娘冯大婶,共二十个妇人。

根据实际情况,让她们明日自己来选择上午工还是下午工。

苏晚晚指定了一个隔壁村的秀才协助李玉琳管理琐事,他的任务主要就是做记录。

就比如这些人员名单,都是王秀才记录的。

王秀才已经将近五十岁了,在县里私塾做过几年先生,为人比较古板,招惹了同行先生,被开除后回到了村里。

平日里也没什么营生,年龄越来越大,作为秀才,每年也是要考核的,这几年考核也不过关,在村里没有庄稼汉子能干,过得还不如普通农民。

虽然每年考核没过关,但是人品没问题,又识字,苏晚晚果断留下了他,最起码能做个记录。

后勤管理人员,她更倾向于用识字之人,现在是没办法,暂时用了李玉琳等人,后期还会招人,部长的职位必须用读书人,李玉琳等人可以当跑腿打杂的。

一切准备就绪,明日沈渊和苏晚晚要送沈昭去赶考,顺便采购,所以交待沈肃和李玉琳等人,明日他们的人来了,让他们去安排。

李玉琳负责安排他们到宿舍,并且分配被褥用具。

沈肃和林毅负责带着大家先把卫生彻底打扫一遍,下午接近天黑的时候把豆子给泡上。

安排好这些事情,已经到了天黑,这时候赵大人带着孟迁才赶了过来。

赵庆海最近忙着带人开荒种菜,很久都没管外面的事情了,孟迁最近也赖在了这里,怎么都赶不走,天天在村里画这个画那个,酸的很。

很久没看到这俩人,苏晚晚看到他们,尤其是看到孟迁,眼睛一亮,怎么把这号人给忘了?

还说找读书人呢,这孟先生不是现成的吗?

左右看他也挺无聊的,每日不是画画,就是在画画的路上,还天天打扰赵大人干活。

“孟先生!”

苏晚晚想到了这些,决定给孟先生找点活干。

就算不在作坊,也不能浪费了这人才,弄个扫盲班,再弄个私塾,让娃娃们都来上课,多好的事情。

孟迁一看她这表情,就觉得大事不妙。

他还在看门口贴的规章制度呢,干脆也不看了,立马就要溜。

“孟先生,咱食堂今日做了玉米窝头,还炒了青菜豆腐呢,一起吃点?”

今日忙,苏晚晚和沈渊本来就打算在食堂吃饭,刘婶做饭也挺好吃的。

“好好好,我也来蹭一顿,我最喜欢吃玉米窝头了。”

孟迁还没答应,赵庆海一脸高兴,今日来的巧,赶上晚饭了。

第338章 准备建造私塾

“可以啊,沈渊你们把这作坊弄得有声有色,那些村民若不是早就来了我这里种菜,指不定都跑你这里来了。”

吃饭的时候,赵庆海忍不住夸赞。

这作坊规模怕是在京城都不多见。

而且二人弄的井井有条的,一点都不乱,眼看着就要开工了。

“哪里,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的,我们现在缺少一个总管事,赵大人可有推荐的人?”

苏晚晚一副很累的样子,仿佛是真的累倒了。

孟迁往后挪了挪,恨不得离他远远的。

赵庆海抖了抖八字胡,头也不抬:

“我看孟兄就不错,整日闲的慌,吃我们农业司的,住我们农业司的,烦都烦死了,你们赶紧把他收走吧。”

孟迁:.......

“让我画画的时候也不说我烦,你可别过河拆桥。”

先前的丰收图都是赵庆海让他画的,那些图还直接被送去了京城,这样,京城的大人们会更直观地看到这些新作物丰收的场景。

上一篇: 倾歌令 下一篇: 十九世纪乡村药剂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