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吾乃孝悌仁义汉太子也(10)

刘肥道:“阿弟要去学习,我怎能不应?”

刘邦无语。刘盈不去学习而是去捣乱,你不也都应下?

算了,傻点也好。

刘邦好奇刘盈为何突发奇想要去学驾车,正好自己也有些想念夏侯婴,喝完剩下半坛酒,他就提前离开了酒肆。

刘盈嫌弃刘邦步子迈得太大,自己的小短腿跟不上,像小猴子似的从刘邦的背上爬了上去。刘邦没同意,他也坐在刘邦的脖子上,催刘邦快点走。

“别咬我的头冠。”刘邦护着自己头上的竹皮冠,神态微醺,走路都有点走不直。

刘盈用父亲的竹皮冠磨了磨牙,小声道:“说来夏侯叔父还是我的救命恩人。”

刘邦打着哈欠道:“他什么时候救过你的命?我怎么不知道?”

刘盈把刘邦头上的竹皮冠晃来晃去:“你兵败后坐夏侯叔父的车逃命,嫌弃我太沉拖累车的速度,多次把我踢下车。夏侯叔父无视你的命令,多次停车把我捡回来。”

刘邦不仅不辩解说自己不会做这等糊涂事,还哈哈大笑:“我都逃命了,为何不骑马?难道伤到腿了?”

刘盈想了想《史记》中的相关记载,迷惑道:“不知道呀。也有人说你是骑马逃走,只是派人来寻我。”

《项羽本纪》和夏侯婴相关传记中,刘邦彭城战败后与一双儿女一同坐夏侯婴的车逃走,途中几次把儿女踢下车;

《高祖本纪》和王陵相关记载中,刘邦是与众将士先行逃走,同时派人去寻找自己的家眷儿女;

《留侯世家》中,刘邦同张良在内的数十下属骑马逃走,停留在下邑时,张良提出了著名的“下邑之谋”。

刘盈混乱地解释了一番,刘邦听不太明白,不知道刘盈又从哪里看到了故事套在自己身上,但也装作一本正经地分析:“看来写书之人也不清楚哪种说法是真事,便都记录了进去。”

刘盈问道:“那如果我和阿父真的一同逃命,阿父会为了活命丢下我吗?”

刘邦再次哈哈大笑:“会,我的命最重要。你呢?”

刘盈也大笑:“我也会!哈哈哈哈,我就知道阿父肯定会!”

“到时候我们就各凭本事了。”

“你已老,我已壮,你还是认输吧!”

“就你这小短腿,壮什么壮?还不如萧兄家的小女儿壮实。”

“她名字都叫萧壮壮了,谁和她比啊。不过等我学会驾车,我立刻就会赢过她!”

“你学会了驾车,确实能比她厉害了。”

刘邦和刘盈这对不着调的父子醉醉醺醺进了夏侯婴的门,刘邦还真要夏侯婴教刘盈驾车。

夏侯婴看着喝醉了的老大,和应该没喝酒,神态却也和醉了似的刘盈,愁得头发都挠断了几根。

刘盈开开心心地收获了经验值。

夏侯叔父果然是最好的!将来我一定亲自给你封侯!如果阿父已经提前给你封侯,我就把你的侯位下了,给我最好的夏侯叔父再封一次侯!

第5章 阿父说他没救了

刘邦所托之事,哪怕再荒谬,夏侯婴都会照做。

刘盈这年龄能骑在小马驹上遛两圈就算天赋异禀,根本不可能驾车,夏侯婴还是取来车马,把刘盈抱在怀里,教导刘盈驾车的注意事项。

刘邦在一旁树下半盘腿半箕坐。夏侯婴的儿子夏侯灶倚靠在他身旁,叽叽喳喳问他沛县之外的故事。

夏侯妻则躲在屋内,不肯见刘邦。

她对刘邦不喜,不是因为刘邦好色。

刘邦此人,虽在美色上荤素不忌,但对友人之妻素来正经。在他心中,兄弟可比美色重要得多。

夏侯妻与刘邦的矛盾,来自夏侯婴对刘邦过分的重视。

夏侯婴是沛县管理车马的吏,每当驾车路过刘邦所管辖的泗水亭时,都会偷溜去找刘邦,往往到了天色昏昏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夏侯妻本就对夏侯婴去找刘邦玩耍耽误正事很不喜。

一次刘邦和夏侯婴切磋玩笑,不小心伤了夏侯婴,被有心人举报。

吏无故伤人罪加一等,眼见刘邦要被重罚,夏侯婴却咬死为刘邦作伪证。

可夏侯婴再怎么嘴硬,他身上的伤做不得假。

县令当时与刘邦有隙。虽然碍于刘邦在当地的名声和其他县吏的偏帮,他不能无证据为刘邦定罪,但夏侯婴明明受伤却说自己无伤,被拆穿又硬说是自己不小心,作伪证之罪确凿。

他便把夏侯婴关起来刑讯,要夏侯婴指证刘邦。夏侯婴入狱,受了数百下鞭笞之刑,也不肯指证刘邦,受了一年多的牢狱之灾,才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出狱。

虽然夏侯婴现在生活没有受当初的牢狱之灾影响,仍旧是沛县吏,夏侯妻心结也未解。

不过她只是表现出自己对刘邦的不耐烦,并不阻拦丈夫和儿子亲近刘邦,对刘盈也颇为亲切。

刘邦知道夏侯妻心中别扭,但假装没发现此事。

夏侯婴抱着刘盈,驾车围着宅子跑了几圈,把该介绍的都介绍了。

刘盈什么都没学到。

驾车最需要的就是力气,刘盈使出了吃奶的劲拉缰绳,驾车的马都对刘盈不理不睬。

至于更高阶的站在马车上驾车,在颠簸的马车上保持身体平衡,更需要强大的肢体核心力量。夏侯婴捏了捏刘盈软乎乎的小胳膊小腿,用表情告诉刘盈此事绝无可能。

“多吃多动,再长大几岁,你一定能学会驾车。”夏侯婴鼓励道。

刘盈并不放弃:“夏侯叔父,你再讲解一遍。”

耐着性子读完系统副本说明后,刘盈得知即使副本变成了幼童版本,他的肢体力量并不会变成幼童,而是与当时历史剪影中的人差不多。

上一篇: 沈医生他不对劲 下一篇: 凤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