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吾乃孝悌仁义汉太子也(426)

吕雉懒得理睬刘盈。

皇后终于能对刘盈的挑衅无动于衷,萧谨松了口气。

她在皇后耳边碎碎念了这么久,终于有效果了。

刘盈快走到太上皇的陵墓门口时,才知道太上皇后也去世了,就只比太上皇早一个多月。

太上皇病情加重,可能就有老伴离世的缘故。

刘盈看了阿父一眼。

他能理解阿父为何不提这件事。

刘盈的亲生祖母昭灵夫人在秦朝大乱之前就离世了,刘太公除了刘交之外的儿子都是昭灵夫人生的。

因昭灵夫人去世太早,刘邦等人几乎都是太上皇后李氏带大。刘邦为人很洒脱,重养恩,当了皇帝后没有为生母争取地位,只是追封为昭灵夫人,而把李氏尊为太上皇后。

只是再重养恩,当看到太上皇和太上皇后伉俪情深,生死相随,刘邦难免会想起生母,心里有些难过,所以便不想提这件事。

刘邦心里那一点点的别扭,也就是“不提”而已。太上皇后的哀荣,他是给够了的。太上皇后和太上皇也是合葬。至于昭灵夫人,刘邦没有移墓,只是给生母建了庙。

既然太上皇已经有了新的家庭,刘邦又何必非要把自己的生母塞进太上皇的坟墓?

这在后世人看来,刘邦所作所为不可思议。但刘邦就是这么想的。

刘盈支持阿父。独享祭祀多妙啊,还不用担心大汉灭亡后被军阀掘墓凑军费。再者,大母去世这么多年,说不定在地底下都找了小白脸了。

刘邦听了刘盈安慰他的话,神情很是一言难尽。

但奇怪的是,他心头那点小小的别扭竟也消散了。

太上皇后是刘交的生母。刘邦没让刘交先来拜见自己,让刘交直接去拜祭生母。

刘交哭得走路都困难,刘贾便陪刘交一同拜祭。

刘盈拜祭完太上皇和太上皇后,果然没有哭出来。

他只是很平静地为太上皇和太上皇后磕了几个响头。

吕雉心疼地揉了揉儿子磕头磕红的额头:“不用这么用力。你大父看着会心疼。”

刘盈道:“我就是想让他心疼。谁让他不等我。”

听了刘盈这话,太上皇的儿子和孙儿没哭,吕雉倒是落泪了。

刘邦用袖子给吕雉擦眼泪,被吕雉嫌弃地推开。

刘盈当晚宿在陵墓的茅草房里,为太上皇和太上皇后补上七日守陵。

整理茅草房时,刘盈问道:“孺儿呢?”

吕雉道:“在长乐宫里,阿母会养,你不用担心。”

刘盈翻白眼:“阿母这么忙,根本养不了。让孺儿过来,我带她几日,她和壮壮一起住。”

吕雉皱眉:“哪有兄长带妹妹的说法?”

刘盈拉长声调:“阿母,是规矩重要,还是你的亲生女儿重要?”

吕雉在刘盈高喊“阿母不慈”之前同意了刘盈的请求,免得被刘盈烦死。

她也知道自己很忙碌,本打算让较为闲的曹夫人帮忙带孩子。但或许刘盈和萧谨照顾在孺儿出嫁之前照顾孺儿,确实对孺儿的未来更好。

反正刘盈也不会真的去照顾妹妹,肯定是萧谨干活。

吕雉心里有点难受。刘盈怎么和刘季差不多,总爱把劳累的事推给妻子?

刘盈确实如吕雉所想,说是照顾妹妹,就是甩手掌柜:“壮壮,我妹交给你了。你要教会她无论大事小事都多多入宫告状。”

萧谨明了刘盈话中的含义,点头:“我做事,你放心!我连皇后都能劝!”

刘盈好奇:“你劝阿母什么了?”

萧谨坏笑:“劝她在你故意气她的时候,假装没听见。”

刘盈倒吸一口气。他就说阿母的经验掉落效率怎么低了这么多,还以为是阿母成熟了。

萧壮壮你这个叛徒!

第153章 无看不得的热闹

萧谨可不认为自己是叛徒。

忠臣就要对君王不好的行为劝谏, 才是真正的忠诚。她明明就是大忠臣。

萧谨不仅让刘盈少得了许多日常奖励,还送给刘盈一本小册子。

刘盈翻开小册子,疑惑道:“你写的什么……晕!你是大唐的魏镜子吗!”

萧谨不知道刘盈口中的“大唐魏镜子”是谁,但她知道刘盈破防了, 于是开心笑了出来。

刘盈无语地合上了萧谨记录的“谏言”——这些谏言都是萧谨跟随在刘邦和吕雉身边, 听大臣对刘盈的怨言。

萧谨还深入京城民间, 如实记录了朝堂和民间对刘盈的“劝谏”, 隐了“劝谏”人的姓名, 只将谏言记录成册, 送给刘盈。

老实说, 萧谨所做的事对刘盈很有用。她相当于成了周朝记录国人对君王言论的“言官”。

特别是对刘盈这种听不得别人劝谏, 只有他“劝谏”别人的混球,这本小册子能让他“正衣冠”, 确实很有用。

所以刘盈破防。

我根本不想看这个!就算我要看,我也要知道说这话的人是谁, 好礼尚往来。我可以纳谏, 但你也要破防!

但萧谨嘴十分严,从小都不受刘盈威胁, 刘盈无可奈何。

刘盈把小册子合上又翻开, 翻开又合上,翻得哗啦啦响:“真不告诉我说我坏话的人是谁?”

萧谨答非所问:“如果太子真的做过这些事, 别人便只是实话实说,谈何坏话?”

刘盈沉默了一会儿, 道:“不要学我说的话。”

萧谨认真道:“我不向老大学习, 向谁学习呢?”

刘盈默默地盯着萧谨。

萧谨回以诚挚的眼神。

刘盈拦腰抱起萧谨,把萧谨从门口丢了出去,重重关上门。

上一篇: 沈医生他不对劲 下一篇: 凤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