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你爱我,我杀你,咱俩一起去重生/重生后,狠辣王爷求我虐他(214)

作者: 村花花 阅读记录

云容轻掩住自己压不住的嘴角,这是她送给凌九胤的一份大礼……

医官很快来到,凌九胤从架子上拔出一把剑,压到医官肩膀上,眼神凌厉,“说!母后究竟是怎么了?”

医官颤抖着身子,若有似无地扫了眼云容,才诚惶诚恐地道:“禀陛下……太后她……她已有身孕两月!”

“你再说一遍!”凌九胤听到最不愿听到的话,愤怒使他双目通红,手中的剑逼进医官的喉咙。

云容上前握住凌九胤的手,夺过那把长剑,轻柔地提醒着:“陛下,这剑锋利可不要伤了自己……”

她朝医官使了眼色,医官趁着凌九胤失神落魄间悄悄溜了出去。

“想必太后如此做应该有她的道理,她还是最在乎陛下您的,因此才去定国寺祈福,就是为了不让您左右为难……”

云容看似在安抚,实则是在拱火。

凌九胤现在自己已不能人道,母亲却在这个时候怀了身孕……这是对他最大的讽刺和嘲笑!

凌九胤如被抽了灵魂,他眼中一片死寂。

“道理?她的道理就是给朕生个来路不明的野种当兄弟?真是好笑!好恶心!!!”

他捶打着自己的胸口,那里就像是被千万只蚂蚁在嘶咬着……

云容紧紧抱住他的身子,“别打了,陛下……您还有妾和孩子……”

听到孩子两个字,凌九胤眼中才重新泛起光。

“对!对!朕有你,还有我们的孩子……朕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到朕的江山!”

云容再道:“眼下这殿门外候着百官,有些大人年事已高,这长时间跪在那,只怕会撑不住身子。”

如今,她要凌九胤亲自下旨抄了秦氏满门,让秦柔亲眼看到她的好儿子杀了她的族人和她的兄长。

而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

凌九胤目光决绝。

“李孝德!”

“奴才在!”

“下旨!秦和作恶多端,目无王法,藐视皇室,天理不容,凌迟处死!诛秦氏九族!”

“杨慕风欺君罔上,扰乱朝纲,意欲谋反,斩立决,诛九族!”

凌九胤顿了一会,沉眸继续道:

“至于太后,纵容亲族,祸乱后宫,但念其及时悔悟,命其常居定国寺忏悔,终身不得出寺!”

圣旨一下,这南凌的天在这一刻起彻底就变了。

都在盛赞陛下圣明,夸陛下大义灭亲,匡正社稷,实乃是一代明君。

这明君没当几天,凌九胤便在朝会之时,晕倒在所有人面前。

而后,凌九胤就再也没有踏进这议政殿。

陛下病重,需静心养病。

没过多久,陛下下旨。

朝中政事由首辅大人,和刚升为左丞相一职的周自谦,还有因豫王谋反一案有功,刚被任命为镇国将军的谢无寒共同处理。

朝廷大事已定,云容刚想松一口气时。

她突然收到怜姬传来的消息:宋白及在府中遇刺身亡,死因:割喉。

脑中短暂的空白,宋白及终究还是逃不开上一世的宿命。

无论是谁动手,宋白及都会被牵连而送了命。

宋白及一死,言谨行便立马来信说要回北夷了。

这肯定是轩辕皇室下的手,他们已然知道言谨行的病。

只要杀了宁白及,他们不用费尽心思想要杀掉言谨行,他自己自然会因无人医治而亡。

云容闭上眼,她右眼皮总跳,有种不好的预感。

第117章 尘埃没有落定

一个北夷丞相不可能长居在南凌,北夷内已经是暗流涌动。

锦陵城外,浩浩荡荡数队人马静立两旁。

北夷丞相今日回北夷,容妃娘娘亲自前来相送,身后跟着首辅顾大人,以及镇国将军谢无寒。

云容将一件雪狐毛氅送给言谨行,从那日冬狩日之后,她便从宋白及那边打探到消息。

言谨行的病情早已不容乐观。

眼下没有宋白及,他恐怕也是时日无多。

回北夷这条路,想必也是困难重重。

言谨行在帮她扳倒秦氏一族之事上,甚至不惜动用了通天卫的密探,因此还损失了不少精兵强将。

“哥哥……请保重!”

想到此,云容红着眼眶,别过脸去。

言谨行反而笑着道,“你这声哥哥叫得倒是全心全意的……甚是好听!”

这声哥哥没有不情愿,没有讽刺,而是真心实意的。

言谨行对于云容查到他的事毫不意外,意外的是她居然为他的事感到伤心。

云容擦去薄泪,她知道自己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只有无助和无力。

她拿出一只锦盒递给杨玉娘,“杨姐姐,这个你拿着。”

她又对言谨行说:“我不知知道这对你有没有用,这是云氏家族从祖上留下来的枯血藤,听闻能治百病,消百毒,我也没试过,不知好不好用……”

“反正我也这样了,试试总没坏处,是吧?”言谨行抢了云容的话。

随后,二人相视而笑。

看时间差不多,言谨行看向城门处的顾青渊,“阿容,我知你有自己的主意,如今秦氏已是大势已去,你的身后也有人护你,但切记,不要被感情左右自己的理智。”

云容点头,她明白言谨行这段时间的顾忌,他让自己做个心狠之人,是怕没有了他的保护,自己会从高处跌落而摔得粉身碎骨。

“你也是,千万小心轩辕羡,此人善于隐忍和伪装,如果有任何困难,可让人传消息于我。”

言谨行爽朗大笑,“你还有心思担心我?”。

随后郑重地道:“虽说秦氏和凌九胤已不再有威胁,可你如今身居高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而为,这权势能扰乱人心,你得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