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权臣九千岁(235)

作者: 山水一半 阅读记录

这些事之后,她心中也有了新的牵挂。

萧野。

不对,应该是宋也之。

不论今后他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她都希望能够在他身旁拥有一个独立、不可或缺的位置。

从入庆和宫开始,她随着萧野破案,一直充当的是解局人的角色,根据一条条线索,破解一环扣着一环的迷局,而今,她是否也能够尝试着当一个布局之人呢?

想想还真有点意思。

只是这会儿,脑子还不够适应,只能借用笔墨先将自己所能想到的点一一记下。

正写得认真呢,门外传来三声“笃笃笃”的敲门声。

不是三长两短,便不是王冬。

兴许他在客来香醉着,没回来呢。

花芜搁下笔墨,将门拉开一道缝隙,便看大了一张笑眯眯的脸。

“来消息了?”

那人点了点头,从袖口里抽出一张薄薄的信封,比玉翎卫正常使用的尺寸略小。

“放在密函里的,我一看啊,就知道……”

迟远还未说完,手里的小号信封便给花芜接了过去。

“多谢!”

花芜拿着信封专注地看了半晌,像是在观赏什么来之不易的宝贝似的。

末了,却是自顾自地捧着信封转身,关门挡住了一脸好奇的迟远。

迟远真的心焦,看着小信封上明晃晃的三个大字“给花芜”一时说不准自己的心情是什么。

他不敢拆开,亲自送到独舍这儿来,见花芜拿着信封看了半晌,还以为他要当着面拆开呢!

可这是什么操作?

迟远真的好奇死了。

第156章 王冬失踪

花芜关上门,独自拆开信封。

看见他的字,心中一安,可随即又跟着信件的内容紧张起来。

萧野和襄王去到疫区之后,一路听到的都是疫情不断加重的消息,患疫的百姓丝毫没有得到有效的、可缓解的救治。

倒不是长江中游这带的地方官没有努力,而是此次疫情和以往不同,各地医者从《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医学典籍和朝廷历年收集编订的中草药方典籍中,找出的方子一直没能有效遏制疫情。

而正因为如此,民间对朝廷的信赖越发薄弱,原本肯乖乖配合用药的民众开始求助于神佛,大大增加了治疫的难度。

花芜闭上眼睛,想到了初见萧野时,他站在河堤上的模样,只是周围缓缓的河流被变成了无数个临时搭建的小帐篷,而帐篷里满是患疫病的灾民。

除了那份悲天悯人的神色外,萧野眉头一皱,像是隔着一片虚空,在对千里之外的她诉说着不忍。

花芜不自觉地捏紧了信笺,恨不能跟他同去,但也更加理解了他拒绝她同去的原因。

她又将信笺看了几遍,才小心翼翼地收起,放入萧野给她的木匣子中,和那叠银票挨在一起。

她开始认真思考起应对之策,如果她现在正和萧野站在一片哀鸿之中,面对萧野信中所提出的那些问题她会怎么做。

灾民不信任官府,不肯配合用药,究其原因是太医们还没研制出行之有效的对症之方。

或许当地的郎中缺乏治疫的经验,而太医们又太过信赖例如《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传世之作或是被朝廷收编之医典,习惯于先从这些典籍中寻找之前用过并且疗效甚好的方子。

偏偏这一次的疫情不同以往,这些经典方子暂时没能起到效果。

可萧野带了穆然,花芜想起那因为长期浸在药园的晨露中而导致关节变异的手指。

心中很快又燃起了希望,她相信穆然一定是那群医者中最先找出治疗此次疫病方法之人。

第一步解决了之后,便是解决民众的信仰问题。

既然短期之内无法逆转,那便顺应之。

百姓愿意信奉神佛,那就让“神佛”为他们赐药,只要能够达到目的,无需在乎手段。

花芜将自己的思路写下,又看了两遍,添了几笔,例如优先说服、买通……

噢,不对,若是按照萧野的一贯作风,应当是威逼利诱,总之就是让村里的乡贤、宗族族长起到带头作用。

只要让有效的药方在民间普及开,再辅以惠民之策,相信百姓们很快又会恢复对朝廷的信任。

梳理完,她觉得暂时没什么可补充的了,这才满意地搁笔。

最后也将这张草稿收入木匣子里,和萧野给她的来信贴在一起。

这信是不用回的,她都能想得到的办法,萧野只会想得比她更全面。

想到这里,她的心情似乎好了些,满心期待着萧野回来同她对答案。

这么一折腾,想到飨食的时间也快到了,花芜便收拾了一下,准备请王冬一起去西市吃蘑菇煨鸡,作为他昨日请她客来香吃饭看戏的回礼。

可到了黄字号一排庐舍,却找不到王冬的踪影。

“他昨日没回来呀。”

同他住一起的师兄道。

“哦。”

王冬不在,花芜也没心思一人去吃那蘑菇煨鸡,独自到庆和宫膳房,让厨娘下了份面。

庆和宫不同于其他府衙或是宅院,里头的玉翎卫作息不定,厨娘伙夫当值时随时能开火。

吃完面,花芜又回了独舍,继续下脑中的那盘棋。

第二日一早,原以为王冬会主动过来找她,花芜便没怎么注意时辰,一时认真,沉浸在自己的棋局中,一晃神竟又到了晌午,可王冬还是没出现。

花芜搁笔,沉沉叹了口气:这个王冬,是不是越来越没规矩了?

花芜带着气,又去了他住的庐舍。

上一篇: 听银 下一篇: 公主新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