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梦同人)红楼之二木头有表亲(130)

作者: 谁家少年足风流 阅读记录

“您以前都没有怀疑过吗?那薛家的宝姑娘虽然好,但不过是个皇商买办之家出身,哥哥又是那么个随时惹祸的性子,为何王夫人和贤德妃,不应该是女史都有意让宝姑娘当宝二奶奶,难道只是为了那血缘吗?”

贾母脸色变了,“难道王氏不是为了和我叫板吗?我以为她只是不满玉儿,是想告诉我她想要一个和她一条心的儿媳妇!”

秦可卿摇头,“宝二叔是王夫人仅存的独苗,她真是恨不得找一个公主配了才甘心,哪里会真的愿意宝姑娘。

宝二爷尚未娶妻,若是和表姐的流言蜚语闹出去,坏的可不光光是宝姑娘的名声,那坏的的也是宝二爷的前程。

以王夫人和女史对宝二爷的重视,能容忍这样的流言传播自然另有缘故。”

“王夫人选择沉默以对,宁府选择积极撮合,为的那是薛家手里的证据。他们啊,可是胆大包天的和反贼有了接触。

至于贾家为何会被反贼盯上,正是老祖宗你藏起来的那些卷宗的问题啊!

老太太,虽然最开始陷入这事都是宁国公府,但一切都根源却在荣府上,而您作为府里辈分最大,地位最高之人却被瞒在鼓里。

老祖宗,因为您的管教不周,您的儿孙的命运已经注定了,您确定还要再坑一下您的外孙女吗?”

贾母忽然听到这个秘密,眼前瞬间漆黑。

“赖家,是赖家!赖嬷嬷背叛了我!”

贾母好歹做了那么多年荣国府的掌家太太,哪怕颐养天年了,贾母也没打算真当一个耳聋眼瞎之人,全靠儿孙孝顺。

贾母自然是在府上安排了人的,但偏偏的这么大的事贾母都没有得到一点消息。

那还用说嘛,定然是贾母安排的人出现了问题!

贾母想到因为她识人不明,让家中的儿孙做出了此等祸事,她这一瞬间是又惊又怒又悔,再加上年纪大了,直接被气的昏了过去。

也是巧合,这日正是雍和帝打算对贾家动手的日子。

至于为何今日动手,原因也很简单,旧勋贵中唯一一个出息的王子腾已经被皇上在其巡检兵营时抓捕归案压到了牢中,旧勋贵们没了最后一支利爪,自然可以开始清算了。

而因着密折的原因,以及宁国府和反贼的密切关系,雍和帝自然选择从贾家开始动刀子。

如此才可以顺理成章的波及到其他旧勋贵,不是吗?

负责抄家的正是皇上提拔的大司马,贾政的宗侄,刚刚迎娶薛宝钗不久的贾雨村。

贾雨村是个贪酷之人,但是身为一个读书人,多少还要些面子工程。

贾家对贾雨村那是有着举荐之恩的,所以虽然下手毫不留情,但是对待贾家态度上还算客气。

为了贾家女眷的名声考虑倒是没有直接将贾家女眷关入女牢,而是通报雍和帝后将其关在了刑部附近一处院落中。

于是等贾母苏醒时,一切已经尘埃落定了。

第76章 大结局

贾母到底没能挺过这一劫,还没等贾家最终的审判结果出来便溘然长逝。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陪伴着这位荣华了一辈子老人的,只有她最为信重的丫鬟鸳鸯。

贾母过世后不到七天,贾家最后的结果便出来了。

贾家所有财产都被充公,自文字辈起,宁荣二府嫡支三代不得科举。

贾赦、贾珍、王夫人因涉及谋逆斩首,贾元春被赐死发还其家,贾政虽未有过错,但其身为荣国府实际掌权人,有管家不当之过被贬为庶民。

贾蓉刺配充军,着其与县主和离。

王熙凤放印子钱、包揽官司之事事发,被发配大和州为官奴。

贾琏虽然仍旧在孝期偷娶了尤二姐,但因着这一辈子王熙凤因为失势没有指使张华报官,贾琏少了一项强抢民女的罪名,因孝期行为不检被打了三十板子。

其余贾家众人,因并未有触犯律法大罪,被圣人下旨无罪释放。

至于贾家那些仗着两府声势办下恶事的旁支和家奴,也一同被雍和帝给处理了。

尤其是靠着贾家已经翻身成了官宦人家的赖家,因着暗地里做下许多恶事,全家被发配。

贾家的倒台就像是开始的信号,不到两个月,曾经显赫百年的旧勋贵士族,曾经在地方上称王称霸的豪强,以及那些狗仗人势办下种种恶事的狗腿子全都被铁血处理了。

整个大安朝仿佛是一个治好了旧疾的病人,再次变得强壮起来。

清平王府里侯晗茵刚刚带着儿子看了一场送别,送行的两方一边是被林家和迎春安排妥当的贾政等人,一方是被发配充军的贾蓉和已经被贾琏休弃的王熙凤。

侯晗茵摸着儿子的小脑袋,和他说着贾家曾经的辉煌。

“糯糯你知道吗,当初你的姑姥姥在贾家过世你的迎春姨姨在贾家过的不好,你的外祖父母想要去贾家讨个公道,但是啊,连贾家一个三等丫头都看不起咱们家。

当年的贾家是多么的风光啊,但只因为他们家的子弟一来只知道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混吃等死,二来为了自己的野心胡作非为侵吞民脂民膏,将律法视如无物,所以他们只落得这样的下场。

曾经金陵有四大家族的传闻,可是如今大难临头,王家因为牵扯最深只有十岁以下的孩子被特赦;薛家,不单嫡支,连旁支都被清理了;

可四大家族的史家当年同样和旧勋贵们抱团,同样被牵连进反贼一案中,在圣人上位时同样轻视圣人,但史家很谨慎,一向不随意动用特权。

为了补上祖上的亏空,史家甚至不惜削减家中的份例,让家中的女孩子在外抱怨针线活太多,让许多习惯了奢侈日子的旧勋贵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