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179)+番外
小院里不种点什么就觉得缺生气,租住的小院都收拾的生机勃勃,自家院子自然不能太随意。
杭景书对此自然没什么意见,新买下来的四合院个够大。
不仅兄妹俩能有舒服的房间,还能单独分出来一间做书房。
后罩房则是当仓库用。
前院甚至能当成王四兰谈生意的地方,之前王四兰还觉得诚丰街的房子好。
听闺女这么一说,倒还真觉得西山道这处更好。
爸妈都忙着,兄妹俩放假倒还成了闲人。
杭景书负责做饭,杭成刚就研究房子的装修。
初步定下来了就是,在不改变房屋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让大家住的更舒服些。
比如,之前破旧的木头纸糊窗,要换成木质的玻璃窗,再有就是简单抹了洋灰的厕所。
这次还准备再铺上瓷砖。
厕所地上就不用铺了,省的冬天踩了雪进去打滑。
换上更坚固的门锁,扯好电话线和电线,再仔细检查自来水管道有没有冻裂冻坏,水龙头要不要换新。
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干下来,时间很快就到了小年。
今年小年,杭家人不能再不回去了。
夏天的省状元出自安泰村,可让孙良本高兴坏了。
但村里人也挺迷茫,村里出了个文科状元,他们想道喜都没地儿说去。
也不能为了这个专门跑一趟市里吧?
还得再掏一份路费。
杭家人的户口是还在安泰村没错,但人家家里没人啊!
其实王四兰原本是想回去摆宴席的,可手里事情太多,加上秦子玉那边作妖,还有电视台的采访,是真的凑不出空来。
王福琴从放寒假开始,就经常在村口张望。
盼着王四兰跟杭仁山回来。
杭家的小院门口,王福琴每天都会给拔草和扫扫灰土,秋收的时候玉米皮子她也都扫着烧了。
冬日的山上带着冷飕飕的寒风,王福琴穿着厚厚的棉袄给杭家小院扫地。
边扫边嘟嘟囔囔:
“过年也不回来,家里不贴门神可不行。
唉……我还得给你贴一幅门神……
哎呀呀,四兰子,你欠我两幅门神了……”
王四兰才上山,就听见王福琴在那自言自语。
听见内容更是哭笑不得,王四兰跺跺脚,怕冷不丁吓着人:“小琴,今年我自已贴门神吧。”
王福琴转身,激动地扔掉了扫把:“呀!回来了!”
说完又警惕地左看右看,要把王四兰往家里拉:“你先进来,咱们村的人可都盯着你来呢!”
后面的杭仁山拎着两大兜年货,还有各种新货,全家都先挤到了王福琴家里。
“宝柱和他爹呢”
王四兰看家里就她一个,有些好奇。
大过年的家应该都在家。
王福琴笑呵呵地给一家四口倒水,杯子都是用热水烫的:“今年家里的花生长得好,我让他们爷俩榨油去了。
不知道你们的地址,想等你们回来,给你们两桶油。”
然后王福琴又仔细看了看穿戴一新的王四兰,开口夸赞道:“这人还是得走出去,看你现在穿的多精神呀。”
一年多的时间不用劳作,王四兰曾经被风吹得黑皱的脸已经变白,吃的好穿得好,已经完全不再像一个农村妇女那般。
而跟在她身后的杭成刚杭景书兄妹俩,更是出落的斯文大方,一点也看不出来是从小山村走出去的孩子。
他们家宝柱,是彻底没戏了。
不过也对,人家姑娘出落的这么水灵,她要是王四兰,也不会再让闺女嫁回小山村。
只听说过越过越好的,没听说过自已找罪受的。
小山村有点动静就会传的很快,不一会王福琴的家门就被人哐哐敲响,
“小琴呐,是不是四兰回来了?”
王福琴被气得拍大腿:“这群人是一点不消停,尤其那个陈月娥,成天转着圈的打听你家的事,都魔怔了。”
对此,王四兰也只是无所谓笑笑,她来的时候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和王福琴这样。
打开门一开,不仅附近的邻居都在,几乎全村的人都过来看热闹了。
莫小娟和陈月娥冲在最前头,打开门就伸上了脖子往门里看。
“四兰!真是你回来啦!”
陈月娥兴奋的双眼放光,上前拉住王四兰的手:“你这么都没回来看看,我们可都特别惦记你呢!”
莫小娟则是越过人群,眼神牢牢的盯在杭景书身上。
今天杭景书穿的是蓝色的鸭绒服,整个人看着纤细秀丽,脸蛋白净漂亮,比灰扑扑的大棉袄不知道好看了多少倍。
怎么就她这么命好!
其实莫小娟现在混的也不错。
她老老实实在工厂打工赚钱,然后现在靠自已的工资,准备去考个中专上。
如果她不跟杭景书对标,她也是四邻八庄内努力自强的好姑娘。
但她就是觉得不够!
她也想读大学,她也想有更好的生活!
怎么偏偏杭景书就什么都有。
莫小娟从不甘于人后,这股拼搏劲会让她注定成功。
但她一碰到杭景书,脑子里就只剩下和她较劲这一件事了。
长辈们在前说话,杭景书自然乐意当这个背景板。
她人在这,脑子里却是在计划着在附近办工厂的事情。
现在已经有政策了,往后私营工厂会越来越多。
87年合同制改革后,就会有一些工人陆陆续续的先下岗。
90年代初倒闭的国营厂还少吗?
要是年轻人下岗也就算了,还有不少人到中年,孙子都会说话的人也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