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193)+番外
火鸡个头大,肉也多,为啥养的人不多嘞?
还不是因为口感不好!
能选择的品种很多,何必去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
既高产又好吃,还得傻瓜种法的东西才受欢迎!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比起搞家禽业来,杭景书还是更喜欢种菜。
夜晚,大家都躺好准备睡觉。
杭景书却已经开始盘算起家里的钱来。
现在两个店的一个月流水大概能有10来万。
一开始的热度过去后,自然就会有回落,这是正常的。
尤其精品店那边在调整经营方向。
杭景书觉得,一个月的纯利润能在1000-2000块就很好了。
曾经1000块就是巨款,到现在王四兰掏8000块买国债券都不眨眼,自家积攒财富的速度还是够快的。
至于玩具生产线,是为了以后的十年布局。
一个玩具工厂,少说能养活半个村的人。
脱贫致富,是华国喊了数十年的口号,杭景书自已作为一枚小小的螺丝钉,也想跟着出一份力。
高端玩具一直是条不错的致富路,华国在这块明显是有短板。
建国以来在重工业上撅屁股奋起直追,对于这些小玩具类的东西自然顾不上。
杭景书瞅准的这块市场,还是一块极大的肥肉!
第172章 要的就是专业
一年之计在于春。
农大的春天就格外繁忙。
校田内外都是学长学姐忙碌的身影。
大一新生也没空笑嘻嘻了,每人一条拢,锄头你就拿吧。
拿了就放不下来了。
像杭景书这种农村的孩子还好,好多和她一样大的女孩,是没赶上过下乡的生活的。
这下可真成了体验生活了。
手上有泡?
挑了就行了!
总不能不干活吧。
农大农大,就是得干活才能学习到知识。
大一的新生就像是没经过风雨洗礼的秧苗,看着精神百倍,其实风一吹,就得倒下不少。
只有最坚挺的才能被老师说上两句不错。
其中精致美丽的杨雪同学,竟然也能坚持到最后。
这让大家都很惊讶。
杨雪同学挑眉:“怎么?种地的就不能长得好看?”
能,当然能,你长得好看你说得对。
杭景书笑呵呵地看着大家,被青春的气息包裹,让人能短暂的忘记些烦恼。
工厂的事推进起来不太顺利。
顺然已经有了乡镇民营企业的政策,但王四兰想要办厂子,北方根本就没有能取经的地方。
光去稠州都解决不了问题。
稠州是小商品集散地,但现在的辐射面积还没有那么广。
多数以各种简单的小商品为主。
可王四兰想要的生产线,都得从国外进口才行。
什么注塑成型机、金属加工的机器,还有喷漆的机器,其实鼓捣起来各个不便宜。
王四兰没什么文化,对于这些知识,就真的只能硬啃。
实在不明白的,再去找儿子闺女打电话解决。
杭成刚今年大二下半年,他已经在跟着导师学习了,但家里的事情他也不放心。
从国外进机器现在很正常,国内还没办法自主研究书生产线。
但爸妈不会英文,这不是抓瞎吗。
杭成刚急的嘴角火燎泡一个接一个,但这些事母子俩都没选择和妹妹说。
主要是妹妹也有自已要学习的东西。
杭成刚站在专业的角度,自然要比妹妹知道的更多。
最近王四兰忙活着建厂的事,给闺女打电话的次数自然就少了。
杭景书正忙活着学习的事,也不得空经常和家里联系。
时间缓缓来到4月底,杭景书戴着草帽才回到寝室,就看见宋越在收拾行李。
“越姐,干嘛去?”
宋越收拾东西头也不抬:“过两天放五一,回家去一趟。”
温城倒是很羡慕:“一天假期也能回家,这就是离家近的好处啊。”
宋越笑呵呵地保证:“回来给你们带好吃的!”
“唉,说到这个……”
崔艳阳放下了手里书感叹道:“咱们什么时候也能周六周日都休息啊,到时候就更轻松了。”
国外好像是早就有了,国内的话……
杭景书摇摇头,姑娘等国内实行双休的时候,你早就毕业啦!
还是想想眼前的事更靠谱啊。
上学期期末的考试成绩是回校才拿到的,谢天谢地206寝室的姑娘们全都及格了。
倒是隔壁班205寝室的哀嚎一片,估计最少有两个不及格。
幸亏补考都过了,不然小于老师愁的还得多掉几根头发。
年龄到了,男人头上的每根头发都是宝贝。
尤其是他们这些搞研究的。
另一边,趁着五一假期,杭景书正在给家里打电话。
白天王四兰都在柜台,杭景书电话打过去,竟然是鲁秀英接的。
电话里有滋滋的电流声,人的声线都会略有变化,但鲁秀英还是能听出杭景书的声音来。
“杭小妹,是你吗?”
杭景书没想到鲁秀英适应的这么好, 比起之前的唯唯诺诺,现在的鲁秀英,从声音就能听出来自信。
“是我,秀英姐,我找下我妈。”
鲁秀英很惊讶:“妮,王总坐火车去找你了,没给你拍电报?”
“啊?”杭景书没想到王总动作这么快。
“什么时候的火车?”
鲁秀英抬头看了看摊位柱子旁挂着的表:“今天早上7点的火车,晚饭前应该能到。”
“行,多谢你秀英姐!”
杭景书放下电话就准备往火车站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