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206)+番外

作者: 不吃燕麦 阅读记录

1984年,吴明珠院土在几十组实验配比中,第24组的品种最优,口感好,成熟度高,成熟期早。

所以命名为8424。

很多品种都是用这种方法命名,通常都是名字+号码,这个号码就代表当时实验的编号。

6月到9月都是西瓜的成熟期,这时候的瓜最新鲜最好吃。

大棚里的瓜更是,不用切,摘下来轻轻弹一下,就能听到“咔”的一声,绿皮红壤,顺着瓜的纹理掰开,就会窜出来一股瓜的甜味。

孙诚给大家分瓜,杭景书跟在人群后,重点观察的是现在的大棚。

塑料膜比较厚,但没有后世那么韧,应该是技术不到位。

其他的导师差不多,就是扣大棚的材料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盖大棚不是简单的拿东西支上就行,还得能管控棚内的温度,

现在的棚内支撑都是用木头和竹竿,优点是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缺点就是易腐烂,不抗风,一年就要修补一次。

不过比起造价高昂,还需要引进的连栋温室,大棚的花费就少多了。

孙诚老师热情介绍:“我们现在的研究方向是蔬菜大棚,初步已经能种出黄瓜和西红柿了。”

鲁省那边也有反季蔬菜,都是些大棚菜和土温大棚,靠烧煤来维持温度,一个冬天下来要烧掉三四吨煤。

成本高利润低,加上薄膜透光度低,存不住温度,只能种一些绿叶菜出来卖。

等塑料薄膜的技术难度突破以后,就会越来越好了。

杭景是跟在周老几人身后,认真的观摩吉农大的大棚技术,对于欲言又止的赵红兵视而不见。

她又不是垃圾桶,什么人都收。

岳红梅经过这两次的事,对杭景书的印象倒是真的很不错。

主要是小姑娘够劲。

你要是说她没脾气,那可真就是看走眼了。

小于老师也挺稀奇,之前岳红梅还对大一新生嗤之以鼻,现在反倒好的跟一个人似得。

女生的友谊真神奇。

徽农大这次来参观学习,是很受重视的。

主要是大家都对杭景书有些好奇,本以为大一新生是在开玩笑,没想到还真有。

蓝莓苗长得是真不错。

郑教授看到小杭就双眼放光:“哎呀,小杭呀,哈哈哈你这个蓝莓苗非常有用啊,还真是厉害,老周慧眼识珠啊……”

比起其他教授的高冷,吉农大的郑教授对杭景书格外热情。

给她整的一愣一愣的,目光求助的看向小于老师:这是什么路数?

小于老师挠挠后脑勺憨厚的笑了:嘿嘿不知道。

郑教授围着蓝莓苗进行了几百字的夸赞后,最后点名了主题:“那个……小杭啊,有没有计划考到吉农大来读研?

咱们这里和你的专业也正对口嘛!”

周老立刻就急了:“老郑!在我眼皮子底下抢学生是吧!”

郑教授推推眼镜,转头开始安慰起周老:“学生的天赋在这摆着,你说说,咱不能耽误了对吧。”

种啥活啥在别的地方可能就是个玩笑话。

但在农大学生眼里,曾经只有一个神人能办到,那就是——宿管阿姨。

每次去到阿姨的边角料小菜园,总会受点刺激。

嫁接失败的苗在她这大丰收。

培养不出来的菌种,她有一大罐子。

农学生都想狠狠抱住阿姨的大腿,阿姨!你把我收了吧阿姨!

因为是学校邀请来的学生,大家在食堂也很受欢迎。

走着走着经常会收到吉农大学生们塞过来的东西。

新品种的糯玉米,自主培育的水果,甚至还有把小兔子送过来让摸摸的。

徐迎安是一位漂亮的女老师,即使经常下地也不算黑。

这几天和杭景书她们几个女孩子来往最多,看起来就是清丽长相挂的,没想到开口却很敞亮:“哎妈呀,老妹儿!走,姐请你吃小鸡炖蘑菇。”

第180章 我把你当同学

接下来的几天,除了徐迎安,周老拒绝任何吉农大的人单独接触杭景书。

这徒弟是他看上的,谁也不能抢!

俩老头一把岁数了,还玩这种你争我抢的游戏,杭景书真心觉得挺逗。

如果两位老人知道了杭景书自已的想法,估计会拍着大腿喊可惜。

她只打算上到大学毕业。

倒不是当研究生不好,研究生也是有工资的,尤其是跟着行业大牛做实验,也是有 年薪的好吧。

但她自已的智商自已清楚,在高中还能说一句游刃有余,要真当了研究生,估计就得泯然众人了。

人得知道自已有多大的能耐,她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有取舍是一定的。

她不当研究生其实没关系,她有钱了,可以资助和聘请研究生嘛!

也算是为了国家发展做贡献了不是。

一个星期后,徽农大的人再次坐上了大巴车。

比起来时候的两手空空,这次回去可真是塞都塞不下。

6月瓜果繁盛,每个人都分到了一个大西瓜。

反正黑美人耐放,别看这十来个西瓜好像不少,等到了学校,绝对是不够分!

这一个星期的日子过得飞快,杭景书带去的笔记本也写的密密麻麻。

作为大一的学生,要学的知识点太多了,杭景书根本没空多说什么。

看几个老师说话的时候,手里就在拼命记,语速太快跟不上的就先写出重点字,回宿舍之后再补全。

农业大学的选址一般都在农田附近,大巴车行驶在路上,大片大片黑土地呼啸而过,地势平坦广阔,和云雾缭绕的徽农大感觉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