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小保姆发家日常(268)+番外
在这个年代,只要你肯好好踏实的去干活,绝对是能够达到吃穿不愁。
但凡肯努力动脑子去赚钱,别鬼迷心窍的去搞些乱七八糟的,踏踏实实的从进货卖货做起,没几个会赔钱的。
大家都憋了太久了。
手里有钱就想去消费。
极致的压抑,换来的就是井喷 一样的爆发!
孩之宝这个时候进入内地市场其实是最好的选择。
自已国家的金融危机才过去几年,德资那边‘柏林墙’还没拆,国内需要更多的外汇,大家都在各取所需。
让普通人有钱了,商品才能卖的出去。
不然制造出那么多的商品,就跟废品没区别。
漂亮国为啥前两年有经济危机?
还不是因为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就会有很多产品卖不出去。
如果是没有保质期的东西那还好说,如果是食物呢?
过期变质就只能倒掉。
当降价促销都得不到效果的时候,就该有危机意识了。
这次跟孩之宝合作的成功,不仅能让变形金刚顺利进入中国市场。
也能让大家接触到更高水准的玩具。
同时也能再次验证国内超高的消费能力,转而吸引到其他国家的外商来投资。
玩具厂在国内属于新兴产业,国内的厂商和制造商也能靠这个赚到钱。
还能够提供最少上百个岗位,这些岗位对学历要求没有那么高,多劳多得才是最常见的模式。
大家手里有钱了,赚钱不困难了,才愿意拿着手里的钱去消费。
现在国内的市场大批大批都是空白,只有先填补上空白的这群人,谁能抢占到先机,谁就能占领市场!
优秀的人不仅优秀,还要努力,现在景兰有这样的成就,都是他们几个一步一步拼出来的。
现在一切慢慢步入正轨,杭景书也终于能把心思好好的放在学习上。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没有人能真的做到十项全能。
可以累几年,但不能累一辈子。
一旦累过头了,那就真成一辈子了。
——————————
十月的天气还留有几分盛夏余温,杭仁山在自家地里抹了把汗,对着忙活的宝柱喊道:“宝柱,去那边歇会。”
这大棚的温度真不是盖得,人在里面待着比夏天还热。
有杭景书请的人来沟通,蔬菜大棚很快就变得有模有样,用竹竿弯出来的弧度标准,浅蓝色的塑料膜子在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光。
即使已经跟着干活了,林宝柱心里还是很没底。
在大棚里干活就是受罪,林宝柱擦了把脑门上的汗,有些忐忑地问杭仁山:“叔,你说这事能成功不?”
盖大棚期间,村里天天都有来看热闹的人。
年轻人还好说,都对新鲜事的接受程度比较高,那些老一辈说话就难听了,什么不务正业,什么耽误土地,难听的话要多少有多少。
大棚建成的时候他们还请村里人看皮影戏了呢,结果照样堵不住那些人的嘴。
杭仁山手指间夹着烟,目光落在大棚上:“管他成不成呢,咱们先干了再说。”
现在说这些有啥用,等冬天了再看呗。
如果成功了,那绝对是最好的结果。
但要是不成功,也就是这些钱都打水漂了。
这件事是杭景书牵头的,杭仁山猜测闺女的想法只是想试试水。
以后真正要搞蔬菜大棚,是绝对不能在山里搞的。
他们之前卖东西都要裹的严严实实的,要是真想卖菜,咋可能选在这种犄角旮旯。
运输都是个大问题。
同样的蔬菜,从山里运出去,就得多花一份运输的钱。
现在农民先要自已卖菜买东西,最多就是准备个自行车,除了人力外,几乎就是零成本。
但是搞蔬菜大棚不一样,光靠家里这几个人,肯定是干不完活。
蔬菜的价格是抬不到太高的,所以就得控制成本。
杭仁山按照姑娘的计划,越做越能琢磨出味道来。
他闺女把大棚设置在这,就是因为家里的地,不用多费事。
估计就是为了先实验实验,跟家里潜移默化着,为了以后搞大事做准备。
作为家长,他们夫妻俩其实还是希望闺女有一份稳妥的工作。
将来大学毕业了稳稳当当的,分配到哪个单位都好好干活,铁饭碗总比个体户要稳定的多了。
当父母的也愁啊,孩子学习好了发愁学费的事,孩子太有能力了,又开始操心孩子的终身大事。
孩子闲着,就觉得没出息成天无所事事,孩子太忙,又担心孩子光顾着工作不注意身体。
一辈子好像都在查缺补漏,是真累啊。
林宝柱最近一直在跟着杭仁山干活,俩人聊着聊着,就说到夏天那几场雨上了。
说起下雨,林宝柱皱眉:“咱们村在山边上住着就是不方便,前段时间雨下的太大,又淹了不少地方,路上都是黄泥,我还住了好几天宿舍。”
幸亏杭家这片地地势高,不然小麦被吹倒了发霉可难受了。
大山周围住着,不仅是日常生活会有不方便,雨季的时候更是难熬。
这里还不是什么南方那种大山呢,否则光打蚊子就能把人累够呛。
杭仁山皱眉:“今年夏天的雨确实下的太大了。”
林宝柱顺着话头继续说:“可不是,听说水库都下满了。”
说到修水库,杭仁山倒是很有发言权:“当时修水库,我跟你爹还都去过呢,每天累的要命。”
这样一说,就得到说回到好多年前,那时候修水库不仅村民要去,就连下乡的知青也都得去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