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理寺卿的反攻略手册(234)

作者: 步禾黎 阅读记录

这个问题,大小姐以后会知道的。

就写到这里吧,说了一大堆废话,但希望我写的字不算太难认。

裴晏总共写了两页,洋洋洒洒,黎霜甚至看不出来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因为关于他的部分都有很多陌生的词语,超出了黎霜的理解范围。但她能看懂一段,就是裴晏说自己是不是惜命的那几句。

按照他的说法,只要他能回去,那他就算死在这里也不会有事。

但是如果他完不成任务,就会永远留在这个世界。

黎霜的心里竟然浮上了一点情绪,一点夹杂着纠结,兴奋,愉悦,挣扎的情绪。

这点情绪被无限放大,挤满了黎霜的心脏,叫嚣着提醒她方才她想了些什么。

如果,如果裴晏真的能一直留在这里呢……

不,她又摇着头,自己凭什么替他做决定,自己是他的什么人呢?

这两个想法在黎霜的脑海里打架,黎霜放下手中的东西,所有的感官都变得模糊,唯一清晰的是自己大脑里的思绪。

她想的太多了,她在一切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最终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除开那些不属于这个世界的词语,裴晏写的东西算得上浅显易懂,就像正在学习写文章的幼童一笔一划记录着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黎霜甚至都能想象出裴晏叼着毛笔,翘腿坐在桌前琢磨着下笔的模样。

而且他就好像真的在和黎霜说话一般,写下的东西就跟他平日说话没什么两样,吊儿郎当,也没有什么书信的格式和技巧,不过就是想象成自己和黎霜闲聊,然后写下了自己说话的那一部分。

就好像他此刻就在黎霜身边。

不过那时的他已经知道了黎霜的打算,那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写下这些东西的呢?

这两页类似书信的东西甚至没有完整的开头和结尾,一看就不像永别之人写的东西,就好像裴晏知道,自己还会和黎霜再见面,永远都有“下次”。

宴会上,自己明明就要动摇了,裴晏却主动把酒杯接了过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裴晏不想自己为难。

没有查案时抽丝剥茧的分析,没有审讯时屡试不爽的技巧,裴晏的话莫名地让黎霜相信,相信他说的,只是因为他不想自己为难。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黎霜不知道,初见裴晏时,他还是一个疑点满身,让自己满心设防的少年。

可现在,裴晏几乎已经将自己所有的秘密都告诉了她,唯独对自己的心意闭口不谈,对他自己的任务避重就轻。

他写那些东西的目的,黎霜不知道,他可能想告诉自己一些东西,黎霜看得出来。

或许吧,黎霜想,一切结束之后,她也没有要再让裴晏躲着的必要了。

可是她已经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已经将裴晏在自己计划中摘除了出去,因为担心,所以黎霜才会变得决绝,对裴晏说出“两不相欠,各不相干”的话。

这样的话一旦说出口,是没有挽回的余地的。

一面被打碎的镜子,真的能够再恢复如初吗?

那样狠心的话,黎霜也不知道裴晏有没有放在心上。

——“谁要同你两不相欠,谁要同你各不相干?”

是了,这是裴晏的回答。

黎霜想起来了,当时他看上去很不赞同黎霜的话,表情也差点维持不住,说这段话的时候没了调笑,语气十分认真。

还有那一个猝不及防的吻。

黎霜愣了愣,抬手放在自己的唇上,这次的触感和裴晏的唇瓣差别很大,不柔软也不温暖……

她在想什么?

思及此,黎霜猛地摇了摇头,最后看了一眼打开的柜子,抬脚离开了裴晏的屋子。

——

匈奴王的信很快送上了皇帝的龙案,卫霄照例替他念着,见皇帝在闭目养神,语调也放缓了些。

“吾闻陛下朝中有一美人,名黎霜,其大名远扬,吾族人人皆知她的名号。吾族与大盛向来不起兵戈,两方百姓皆安居乐业。若陛下肯将黎霜嫁与吾,那双方和谐之景必将延续万年。”

卫霄念完,皇帝猛地睁开了眼睛,从卫霄手里拿过那封书信。

上面写着大盛文字,用词也很讲究,应当是有人指点过。

比起这个,皇帝更关心的是上面的内容。匈奴王要娶黎霜,为什么?

如果是因为黎霜的名号,那也太牵强了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匈奴为什么要来这么一出?

可是信里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如果皇帝不答应,那匈奴就会南下,到时候肯定免不了一场战事。

大盛重文轻武,自尹黎两位将军战死后更没有可用之将,况且匈奴日益强大,这么多年一直在休养生息,大盛不一定能与之抗衡。

也就是说,匈奴这是在通知,而不是询问。

“陛下,这……”

卫霄久没有关心朝堂,自西厂被取缔之后,他就一直在兢兢业业地当好一个大太监。

凭着皇帝的庇护,自己的弟弟也安安稳稳地生活在长安,就像正常人一样念书习武,没有人会知道他的身世,没有人会知道他的哥哥是个阉人。

皇帝皱着眉头,手指在龙案上轻点着。

他不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要盯着黎霜,难道是因为她特殊的身份?还是因为她做了什么

可是那又跟匈奴有什么干系呢?而且看上去是两邦交好的事情,可是皇帝怎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呢?

且不说这件事突然且无厘头,单说黎伯约若是知道匈奴有这个意思,定是会找自己问个清楚,说什么都不能可能嫁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