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厂的能干后妈[七零](273)+番外
“食材已经按照你说的都准备好了。”
洗好的各种食材堆放在操作台上,旁边王念带来的调料摆放得整整齐齐。
“这两个都是我徒弟,有什么事使唤他们就成。”
两个年轻人也就十来岁,看着都很机灵,锅具竟都已经洗干净烧干了水分。
“有需要的话我会麻烦他们。”
“那你先忙着,我去跟经理说一声。”
老古的主要身份是三厨总厨,平时还需要跟随经理接待重要来宾,专门负责讲解每道菜味型。
穿上厨师服,挽起长了许多的袖子,再戴上厨师帽。
王念习惯了从备菜开始,洗完手后理所当然就拿起菜刀开始切菜,倒是让两个已经做好心理建设的帮厨一时傻了眼。
那把在两人看来有些小巧的菜刀在王念手上显得刚刚好,她食指抵在刀背上,握刀的姿势很特别。
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影响到切菜速度,眨眼之间半片腰花就切好花刀,快得给人一种刀刃没离开过菜墩子的错觉。
王念一边切猪肝一边扫视着备菜。
今天的来宾说是想念家乡菜,通过其助理透露,老爷子经常念叨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一道菜是肝腰合炒。
当年老两口要偷渡出国给家人找活路,临行前母亲把银耳环卖了买回两个猪腰子和一块猪肝,炒了这么道菜给他们践行。
那道菜老两口记了大半辈子,可惜再也没机会吃到差不多的味道。
大家都很清楚要想百分百还原味道绝无可能,王念思索再三只能从地域特色出发,尽量通过特有调料唤起味蕾认知。
所以听说由来之后又拜托老古多问了几句宾客的祖籍地。
就算肝腰合炒大部分川省饭馆都会做,但配料和口味还是会有细微不同。
而老两口是环安县人,那里炒肉菜非常喜欢用到一种泡椒,哪怕不是泡椒菜系多少都会用到。
四川泡椒王念就泡了不少。
细长的鲜红色辣椒酸香冲鼻,斜着切成段之后特有的辣味飘散而出。
用进化水泡的泡椒,颜色鲜亮不空,切出来不会软塌塌的。
“王师傅。”
“嗯?”王念一怔,抬头看向声音来源,发现说话的是两个徒弟中比较高那个。
“您带来的那些调料好些我都叫不出名字,都是您自己做的吗?”
“大部分都是。”
王念说的完全是反话,其实大部分都是空间出产,只有耗油和蒜油出自她手。
但……总不能说真话啊!
所以只能反过来,将那些说不出配方的调料都说成自己所制,最后又加上句:“传下来的秘方”作为结束语。
两人一听是秘方,果真不敢再细问。
“你们吃饭了没有?”
“没有。”
别看厨师们各个都会炒菜,但员工餐肯定不是你想吃什么就做什么,而是由二厨统一安排。
王念今天来的刚好是饭点,两人接人洗锅一通忙活吃饭时间早过,都已经打算好饿一下午了。
“我看那有不少冷饭,给你们俩炒个蛋炒饭吧?”
两人眼睛一亮,吞口水的动作先一步快过了想拒绝的嘴巴。
“没事,现在厨房里我说了算。”王念似是看穿了他们的顾忌。
就准备一桌菜而已,准备那么些食材三分之一都用不到,给两人炒碗海鲜炒饭绰绰有余。
何况虾仁和鱿鱼须还是王念自己从饭馆里带来的。
轰——
燃气大锅灶一点火,轰鸣声瞬间响彻整个厨房。
一个念头瞬间从王念脑海中划过,架锅之前还特意看了看灶台的牌子。
饭馆里也应该配备这种猛火灶,快手菜才能锅气十足,颜色鲜亮。
猪油下锅融化,接着倒入打好的鸡蛋炒散,抓小撮洋葱丁和甜椒丁炝香,最后才是虾仁和鱿鱼须。
虾仁颜色稍变立刻放入冷饭,边颠锅边翻炒均匀。
两个小年轻在操作台后边都香味迷糊了,只知道耸动鼻尖吞咽口水,根本忘了师父让他们观摩学习的交代。
五分钟炒饭起锅,一勺子蟹黄酱抹在盘子边,撒上葱花就算大功告成。
“你们吃吧……我先把排骨处理下。”
两人端上盘子,特意跑到门外的桌子放下才敢小声议论两句。
“咋样?”
平头青年小声问。
“炒饭粒粒分明,鸡蛋碎得和米差不多大小……”
“不是问你饭!”平头青年哭笑不得地打断师兄的点评,下巴往厨房偏了偏:“我是问你王师傅厨艺咋样?”
“你尝尝这碗炒饭不就知道了。”
高个青年动作麻溜,分一半到师弟盘子里,剩下的赶忙舀了勺子送入嘴里。
香——
米饭香而有弹性,说明火候掌握得极好,虾仁和鱿鱼须不知道怎么处理的,除了鲜甜竟然没有一丝腥气。
“好吃!难怪咱们师父非要请人来。”平头师弟几口下肚,喷着炒饭叫道。
就在几百米开外,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停在了餐厅门口。
经理满脸堆笑,小跑着上前拉开后座车门:“欢迎徐老先生,周老夫人。”
“你就是胡区长说的耿经理吧?”
老人两鬓斑白,目光锐利,年纪约莫六十多,扣得整齐的衬衣领口下能瞧见一条细长伤口蜿蜒而上直到耳后。
而被耿经理称为周老夫人的老太太眼尾皱纹最是显眼,双眸如同冬日暖阳那般柔和。
“您叫我小耿就成,胡区长马上就到,您二位先上楼喝点茶水休息休息。”耿经理继续保持微笑。
距他们几步之远的老古有些手足无措地搓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