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时处顺(134)
她想,长久以往也不是办法。
学历不高、非名校毕业,在求职市场不具备优势的她谋划着另找出路:“打工挣1万,不如创业挣2000,要不试试搞电商卖脐橙?”
当时的寻乌,除了少数年轻人网购,大多数人对电商还很陌生,更别提做电商卖农货。
那年春节刚过,颜宁与同村的一个姐妹便来了电商之都杭城“偷师学艺”。
每天晚上,俩人回到城中村的出租屋,结合电商公司学来的经验,讨论产品上架、价格制定及采购、打包、客服各环节运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筹备,颜宁和姐妹回到寻乌,开始了她们自已的创业之路。
她们面临的困难远比想象中多。
首先是货源的稳定问题。虽然寻乌脐橙品质优良,但要确保每个季节都有充足且优质的货源并非易事。因为脐橙的收成受季节、气候影响很大。为了找到最优质的脐橙,齐宁几乎跑遍了寻乌周边的所有果园,与果农们一家一家地洽谈合作。她向果农们详细解释电商销售的潜力,承诺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并且会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采购标准。
在物流方面,由于脐橙易碎且保鲜期有限,如何确保快速、安全地送达顾客手中是个关键。颜宁与多家物流公司协商,最终确定了一家能够提供冷链运输服务的合作伙伴,并针对不同的地区制定了不同的包装方案,从普通的纸盒加冰袋到更为专业的保鲜箱,最大限度地减少脐橙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
了解情况后,陆时主动发去消息:“我呢,也勉强算是个小博主吧,也一点点粉丝,我可以免费为你推广宣传,你可以搜一下艾瑞格moosu,全网同名。”
“真的吗?”
“嗯,不过你得保障橙子的品质。”
“这是自然。要不改天你有空,来寻乌看看。”
“行。”
“当然,也不会真的让你白帮忙,这样我也太不厚道了,毕竟也刚认识不久。除了赣南脐橙,我还可以给你寄一些我们寻乌当地的特色小礼物,像寻乌黄粄,那可是我们这儿的传统美食,口感软糯又带着米香,保证你吃了还想吃。”
陆时看到这个提议,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回复道:“听起来真不错。有机会我打算做一个关于地方特色美食的系列视频,要是你能给我讲讲寻乌黄粄背后的故事就更好了,说不定能加到我的视频里,这样也能让更多人了解。”
“这个简单。寻乌黄粄的历史可悠久啦,它是用一种特殊的米浆制成的,以前只有在重要的节日或者祭祀的时候才会做。制作的过程也很讲究,从选米到蒸煮再到捶打成型,每一步都有学问呢。”
陆时眼睛一亮:“可以啊,这么有文化底蕴。”
“沃土,不只是土地肥沃,还因为在这方土地上,通过勤劳智慧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颜宁说,“要延续、扩大乡村情怀,我们这些00后责无旁贷。”
“正是有了你这样的新农人,才扩大了乡村的’燃点‘呀。”
“被你这高帽一戴,我都不好意思了。”
“哪有哪有,这都是事实。”陆时笑着摆摆手,“你们这些在乡村扎根的新农人,就像星星之火,正逐渐把乡村这片广阔天地照亮呢。”
颜宁轻轻叹了口气说:“……虽然现在大家都开始重视乡村发展了,但是有时候也挺难的。”
……
俩人聊很蛮久,线上沟通是很愉快的。
陆时安排好时间,规划好行程,抽空去了一趟寻乌。
线下的实打实的相处下来,陆时发现颜宁确实是个很实在的姑娘,果子的品质也名副其实。
自然,合作的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36章
同时,陆时还去探索了一下寻乌黄粄这道美味。
他深入寻乌当地,采访了很多老人,收集了更多关于黄粄的故事。他详细地了记录了黄粄的制作过程,从选米、浸泡、磨浆到蒸煮、捶打成型,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到了该回去的日子了,陆时道:“下次来杭城,不管是来学习还是旅游,欢迎你来找我。”
“嗯,一定。”
颜宁这姑娘真的是很厚道,还给陆时报销了车费等一众开销。
回到杭城的当天晚上,陆时接到齐恒的来电。
陆时问:“你最近怎么样?”
“还好。”齐恒简短的话语回复着。
“你觉得自已适合这里吗?”
齐恒想了想,回答陆时:“当然不适合,但是还算是适应吧。”
那瞬间陆时心里咯噔了一下。
适合和适应,是两个很微妙的词,适合的部分意思是“我本该属于这里”,适应的意思是“我知道自已不属于这里,但我没有其他选择,所以我能适应”。
若把蝴蝶用火加热,它不适合也不适应,几秒钟就结束生命;若把木炭用火加热,它不适合但适应,所以慢慢燃烧然后结束生命;若把金子用火加热,它适合也适应,所以用火焰锻造出新的造型,获得新的生命。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能适应某个地方,或者能适应某份工作,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了。
陆时想着,于他也是如此吧。
惆怅了两分钟,陆时不想去想了,还是先抓住近在咫尺的幸福吧。
于是,陆时拿了一个脐橙,一刀切开,金黄果肉带着橙香展露了出来,送入口中,果肉鲜嫩无渣,荡入喉中的清甜汁水顿时扫去刚刚的多愁善感。
陆时也没忘给在书桌前工作的卢希安送去一盘果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