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夫郎(123)
之前云霞酒楼的事情,家里怕以防万一,去山里请人赵家人来帮忙。
春耕时节,最重要的日子,赵家也二话不说派了好几个壮劳力下来。
山里日子也不好过。
沈家开口的话,身为沈燕的丈夫赵长命肯定是要下来的。
听说沈燕现在还怀有身孕,让赵家人下来帮忙干活给工钱,多攒点钱留着养孩子也是好的。
沈归觉得可行,这事也直接和沈家二老说了。
给老两口感动的不行。
家里就这么一个女儿,做爹娘的也心疼。
要是能让女婿赚点钱,再带着亲家赚一些,女儿在赵家的日子就更好过。
不过这事还需要再等等,现在人手是够的,就看后面卖的怎样。
要是卖的好,肯定是要请人来帮忙。
凌星让沈来把酱黄瓜送给谢青崖,他忙完摊子要用的东西后,得教沈归做酱菜。
后面也得这样来,一直到沈归完全学会,不需要他盯着为止。
沈来跑过来要抱酱黄瓜小坛子,被沈回截胡。
他道:“我去送吧,正好有几个问题要向王隽请教。”
收到酱黄瓜的谢青崖迫不及待的就弄出一根来吃,直接就喜欢上清脆酱香的口感味道。
这下好了,他不想做菜的时候,只吃酱黄瓜就够。
听沈回说想要请教王隽问题,谢青崖边吃边道:“七郎在书房里面。”
王隽见到沈回过来并不意外。
前些年他与前任县令偶遇,闲聊了几句。那时候他看到了沈回扛着猎物离开的身影。
当时他猜着沈回应该是看出点什么,不过这些年他在村子里依旧安安稳稳,想着或许沈回当时没看清他。
直到上次送书,沈回小声的说想要请教他指点一二。
王隽就意识到,这人不仅是看见了他和前任县令讲话,似乎还知道点什么。
不过沈回一直没有说罢了。
想到自己的夫郎与凌星交好,这么多年来,还是青哥儿第一次交朋友。
凌星或是沈家人想要他帮忙做什么,他看在青哥儿的份上也会同意。
王隽也能感觉到,沈回确实只是想要问他一些科考相关的,并没有其他的意思,便点头同意。
今日还是沈回第一次来。
倒是比他想象中的要晚一些。
沈回自己先在家看书,前面基础的东西他看一眼就完全想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
后面的有些他拿捏不准,便攒着一起请教王隽。
到底是当过官,加上这些年也一直在看书,王隽三言两语便解开了沈回的困惑。
而沈回的领悟力也极强,有时候王隽说个开头,他就茅塞顿开,明白了整个意思。
屁股刚坐热,问题已经没了。
王隽说了几句话,嗓子有些发痒,轻咳几声后,直接问道:“沈二郎都知道一些什么?”
话虽然没头没尾,不过沈回却听明白了王隽的意思。
“只知道王兄曾是前任县令的上官,科考至少是个进士,其他就不晓得了。”
沈回没那么重的好奇心,知道这些之后也没有打听,其他的自然是一概不知。
王隽有些惊讶,看出他和前任县令认识倒还能解释。
他曾是前任县令上官的,这是怎么看出来的?他又没有写在脸上。
沈回见王隽疑惑,如实道:“我会读唇语,前任县令喊你大人。”
王隽了然,也清楚沈回是无意看见,后面的没有继续看。
这让王隽对沈回倒是另眼相看,有这样的能力,却没有刨根究底的盯着。
同时也松一口气。
沈回不知道其他。
“后面有什么不清楚的,尽管来问我便可。三日后来我这里一趟,我给你写一些之前看过的科考文章。”
沈回颔首道谢,“多谢。”
家里,凌星在手把手教沈归腌黄瓜。
沈归脑子活泛,学的也快。
第二坛凌星直接没动手,就在边上看着,沈归自己也磕磕绊绊的弄好了,没出什么差错。
晚上的时候,温度降低了一些,曹满月开始做凉皮。
她动作快,凉皮的形状好,也很均匀,没多大功夫就全弄出来了。
那竹篾蒸盘不小,五斤的面粉做出二十来张的凉皮,凌星看着堆起来的凉皮,心想足够明天卖一阵子。
凉皮要调料搅拌才好吃,凌星的摊位暂时无法提供搅拌服务,人手不多,忙不过来。
而且加上调料卖的就更贵,凌星想着还是和猪皮冻一样,告诉调料怎么弄,让食客自己回家按着口味搅拌。
好面一斤二十文,做五张大凉皮,还有不少的面筋。
单张加面筋,成本四文钱。
凌星准备半张凉皮加适量面筋卖四文钱,四分之一的凉皮加适量面筋卖两文钱。
这个价格不算贵,两文钱凉皮加面筋,切切也有一碗的量了。
试吃肯定是要搅拌好的凉皮,凌星第二天一早起来,直接切一张凉皮,加上一些面筋,用调料搅拌好。
他做了两个口味,一个香辣口,一个酸甜口的。
今天沈归依旧要跟着一起去卖菜,种类比昨天的少,但量没有变。
不用另外去酒楼饭馆找销路,沈归自己守在摊子上卖。
也因如此,今天汤包摊子上多加了凉皮,虽然忙了点,但没出什么乱子。
而凉皮,也受到了食客们的认可。
它本身的口感就爽滑劲道,天气热的时候吃,开胃解暑。料汁调的好,搅拌均匀,不论是香辣口的还是酸甜口的,都引得试吃的人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