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女配她掉线了(321)+番外

作者: 貔貅爸爸 阅读记录

苏安氏沉默下来,最终让嬷嬷给她拿了一块点心。她吃了一口,结果直接开始干呕。吓得嬷嬷连忙给她倒上一杯水。

苏安氏喝了一口便摆了摆手,嬷嬷连忙扶她躺在床上,心疼道:“您这是何必把自己折腾成这个样子?您这样老爷和少爷以后怎么办?”

“嬷嬷,我也不想这样啊。”不过几天,她原本丰腴的脸便苍老了许多:“我也不想这样,嬷嬷,我这心里难受。难受得恨不得去死!”

“夫人,这话你可不能乱说。”嬷嬷给她理了理头发:“未来的日子好着呢,你不想看着少爷成亲生子?不想含饴弄孙了吗?”

“以后的日子,甜着呢。”

苏安氏侧过头没有说话,目光黯淡,容色苍白毫无生气。

嬷嬷叹了一口气,转身去收拾苏妙买来的那些东西,收拾完了准备出去让厨房熬些参汤来。

才出去,便看见坐在游廊下的苏妙。

她惊了一下,便要行礼,苏妙忙拦住她。带着她走了一段路,苏妙想说什么,却辗转与口中,最后吞咽入腹,最后只道:“嬷嬷帮着多劝劝我娘吧。”

“老奴会的。”

苏妙沉默一会儿,便转身离开了。

嬷嬷看着苏妙离开的背影,也十分心疼。少爷也是她看着长大的,那么孝顺聪明的一个孩子,现在想说又不敢说,想必,她站在门口,已经将那些话都听了去。

不然,也不会这样子。

这些事她也掺和不了,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多劝着夫人一点。

但……这对夫人来说……嬷嬷叹了一口气,转身走了。

苏妙沉默着离开,回到自己的房间也不点灯,任由黑暗将她吞没。

“老爷?”玉禾端着碗走进来:“厨房那边做的燕窝,您尝尝?”

半晌,黑暗中才传来苏妙的声音:“端过来吧。”

她刚才想了许多,要不要自私的去跟苏安氏闹,幼稚的说她不吃,她也跟着不吃。

或者将她现在的险境告诉她,让她为她担忧。

亦或者,告诉她,安家的人并没有全部被抄斩。太子保住了安家的香火……

更甚至,她连辞官都想了。

这些想法就在黑暗中滋生,然后又被她清除。她是理智的,更甚至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女扮男装替兄为官的。

她敢赌,她敢拼。

她清醒的想着那些办法,然后又清醒的知道不可能。

伸手接过燕窝,苏妙拿着汤匙一勺一勺的塞进嘴里。

将空碗递给玉禾:“给老夫人那送一份。”

“奴婢这就去办。”

玉禾端着空碗离开,厨房怎么可能不给夫人那送,只不过是夫人不肯要而已。

但她还是应了。

离开之前将屋子里的灯点亮,豆亮的灯光刚好将这间屋子照亮,苏妙看了会儿灯,继而移开视线。

“要不要喝一杯?”容苏提着一瓶花雕走进来,他随手拿起两个杯子,倒上酒。

醇厚的酒香瞬间将屋子浸染,四处都是它的味道。

“酒不错。”苏妙坐起来,伸手接过容苏递过来的酒:“这酒再过几年就有三十年了。”

“猜得不错。”容苏拍了拍酒瓶子:“我刚从地下挖上来的。”

“难道是长风候埋的?”

容苏点了点头:“这是我爹在我出生的时候埋下的,说的是留给我以后娶媳妇儿用,结果一直没用上。”

苏妙看了眼手中的酒:“那我可把以后你成亲的酒给喝了,不甚荣幸啊。”

容苏只笑,将杯中的酒一口饮尽。他也不问苏妙为何烦忧,只是给她再倒上一杯酒。

两人对坐一杯接一杯,一瓶酒很快见底。

——

作者有话说:

这个故事加更不起来了,感觉废脑子!今天的加更留着下一个故事加更,我现在就动笔写下一个故事。

第221章 为官(44)

从春入夏,好似不过是转眼间的事情。

赋都外的稻田都育上了青苗,郁郁葱葱一大片,看得甚是喜人。

这一年春天时老天毫不吝啬的降下了春雨,夏季的时候也与往常无异。

有经验的老农笑呵呵的说,今年一定会丰收。

而赋都现在风雨欲来,然而这些对于忙碌着生存的百姓来说都没有什么感觉。

辉煌的宫殿沐浴在阳光下,朱红这么靓丽的颜色也没给站在上书房的大臣带来一丝暖意。

从初春开始洪武帝就缠绵于病榻之上,这次忽然召集群臣觐见,三品以及三品以上的都进了宫。

苏妙时隔快一月见到洪武帝,第一眼的时候还惊了一下。

以往他是看起来面露老态些,而这一场病直接抽去了他的精气神,整个人看起来苍老得紧。原本还算威武的身体短短一月便瘦得皮包骨,整张面皮好似附着在他的骨架上,松松垮垮的堆在那。

洪武帝,不行了。

“今日,叫你们过来……”洪武帝张开泛白的嘴,声音低哑,他喘了一会儿,这才继续道:“是为了立传位诏书。”

他说完,歪过头看向站在上书房里面的人,这些人算是整个大梁的脊梁了。

“咳、咳。”他轻咳两声,陈伴伴立马过来,给他擦了擦嘴又喂了一口水。

“杨爱卿,你来……执笔。”杨首辅神色沉重的拜下:“臣……听命。”

陈伴伴拿出一份空白的折子递给杨首辅,而后站在一旁磨墨。

“朕即位四十有六年矣,海内河清,天下太平。民有所安,万邦咸服…………吏治清明,君臣善睦。德、可比先圣,功更盼后人。”洪武帝闭上眼睛:“皇太子……刘醇,人品贵重,甚肖朕躬,坚刚不可夺其志,巨惑不能动其心…………朕、欲传大位于……太子刘醇。诸皇子当戮力同心,共戴新君。重臣当悉心辅弼,同扶……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