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原神同人)[原神]钓鱼佬转生成愚人众后(180)

作者: 羽邱 阅读记录

时雨:“没问题,您能答应为我们担保,我们就已经很感激了。”

这件事谈妥了之后,时雨和同事们和纳西妲商定了他们前往智慧宫的时间。

纳西妲说:“明天上午你们自行前往教令院,只要对守在门口的学者报出我的名字,他们就会让你们通过。祝你们一切顺利。”

在港口与纳西妲告别之后,时雨和同事们返回须弥城,找到了价格低廉的旅店。

因为价格低廉,对住宿条件也就不能太挑剔,能遮风挡雨就行了。

夜里露水重,蚊虫又多,具有趋光性的大扑棱蛾子足足有法桐树的树叶那么大,只要屋内不关灯,这些大飞蛾就不断从屋外往窗户上撞,噗呲啪啦砰砰砰,听起来怪吓人的。

“生态真好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鱼才能长得肥美。”晚上关灯之前,时雨听着窗外噼噼啪啪的大扑棱蛾子,自言自语感叹道。

住在时雨隔壁房间的冰胖和火枪,相比之下就没有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了。

他们两个是土生土长的至冬人,从小在严寒环境中长大,除了前不久搞错任务来须弥走了一遭又匆匆离开以外,就再没来过这个热带雨林沙漠国度,所以对这里的气候非常不适应。

热啊,潮啊,又热又潮啊,而且在须弥就不得不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被迫接受各种各样的除人以外的其他生物和自己做邻居。

第二天上午,冰胖从睡梦中醒来,刚慵懒地翻了一个身,就与一只大壁虎四目相对。

大壁虎抬起上半身看着他,然后吐了吐舌头。

“嗷————”

冰胖惨叫一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离了房间。

【作者有话要说】

须弥大壁虎很担心你

第118章 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冰胖的惨叫声堪比世界上最吵的闹铃声, 在他跑出房间之前,睡在隔壁房间的时雨就被他给吵醒了。

时雨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比如火枪在睡梦中被人给暗杀了, 比如教令院得知他们三个和纳西妲有来往,遂以“保护须弥的安全”为由派人来逮捕他们,又或者是命令他们到须弥来寻找香水的上级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出现了偏差, 香水其实是他在其他国家获得的, 在须弥根本找不到。

所以当冰胖闯进时雨的房间并冲着她哀嚎“好大一只壁虎啊”的时候, 时雨的心里没有一丝波澜, 甚至有点想笑。

“你害怕壁虎啊?”时雨说。

“不怕!至少在我看到那只大壁虎之前,我以为我是不怕壁虎的,”冰胖说, “太恐怖了, 那只壁虎有我的手臂那么长!”

和冰胖睡一个房间、因此最早被冰胖吵醒的火枪拖着步子来到时雨房间门口,他头发乱糟糟的,还翘起来两撮,导致他整个人看起来很像是一只广东大蟑螂。

“你未免太夸张了, 那只壁虎我也看到了,虽然个头是挺大的, 但没你说得那么大。”火枪说。

他们三个人一起去冰胖和火枪的房间看壁虎, 发现壁虎有巴掌大小, 确切点来说, 壁虎是有时雨的巴掌大小, 远远没有冰胖的巴掌那么大, 更没有他的手臂那么长。

冰胖睁开眼睛与壁虎面面相觑的时候, 壁虎距离他的脸太近了, 正所谓近大远小, 所以在冰胖眼中,壁虎才会大得可怕。

“至冬的壁虎都小小的,甚至挺可爱,但须弥的壁虎实在太大了,”冰胖说,他说的一半是实话,一半是为了给刚才惨叫的自己挽回一点脸面,“大清早和这么大一只壁虎对视,对我的心脏是极大的考验,好在我没有被它吓出心脏病。”

“但是你的尖叫声差点把我吓出心脏病。”火枪不满地说。

经历了大壁虎事件之后,时雨他们全部清醒了。

时间也不早了,他们匆匆洗漱完毕之后就再次踏上了前往教令院的旅程。

一路上,他们三个不断抱怨着由于昨天的过量运动而导致的酸疼的双腿、僵硬的后背还有打喷嚏时都会剧痛的肋骨,最终互相搀扶着、手脚并用着来到了教令院前方宽阔的观景台上。

简单地休整一番之后,时雨和同事们来到了教令院门口。

在教令院门口值守的两名学者看到他们前来,礼貌地说道:“你们好,看来你们已经决定要申请准入申请表了,请把已经签过姓名的申请表目录交给我,申请准入申请表的审批结果会在七个工作日之内发布,请到时再来。”

“不,”时雨说,厚厚的申请表目录已经在昨晚被作为燃料丢进了火堆,“我们不是来申请填写准入申请表的。是小吉祥草王让我们来的。”

两位守门的学者互相对视了一眼,露出了然的表情:“原来就是你们三位啊,请进吧,有小吉祥草王大人为你们担保,相信各位一定是值得信赖的。”

他们当然值得信赖,毕竟已经被纳西妲读过心,如今纳西妲怕是比他们自己还要了解自己。

退一万步来说,他们三个人的把柄都在纳西妲手里,就算他们这次到教令院真的有什么阴谋,也绝对不敢造次。

教令院的大门终于敞开,时雨和同事们走进了教令院宽敞的大厅。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低调奢华的喷泉,喷泉的水流声很小,把教令院里的安静衬托得更加明显。

教令院建在高高的圣树之上,但教令院内的装潢却和热带雨林没什么关系。

这里并没有装饰着许多植物,只有冰冷的大理石地砖和墙壁上雕刻的雅致的纹路。

教令院内部没有窗户,所以即使是大白天也亮着灯,但灯并不多,营造出了一种在学术的深渊中永无出头之日的绝望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