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爱情距离(6)

作者: 剑钧 阅读记录

当那熟悉的脚步在耳边响起来时,她会像小鸟似的扑向门边,只要他的脚一跨进门槛,她便会伸出双臂和他紧紧地拥抱,亲吻之后,他们会勾肩搭背地走进餐厅,共进晚餐。

同居之后,他们的这种关系持续了一年之久。虽没有结婚,南妮却是以妻子的身份来尽妻子的义务的。最初的日子里,他们是那般相亲相爱,出双入对的,以至于住在这座公寓的人没有怀疑过他们是不是夫妻。

这是一座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都市的人们都在忙忙碌碌地干着各自不同的事情,很少有人关心他人隐私的,就连市作协的领导对此事也一无所知。有一天李主席居然还将她叫进办公室,说是要给她介绍一个男朋友。

南妮婉言谢绝了。

南妮当时并不打算结婚。她希望像台湾女作家三毛那样的生活,注重爱情的质量而不注重爱情的形式。在这方面,表妹紫湘和她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她对爱情是专一的,而紫湘的爱情观则有着浓厚的功利意识。按南妮的评价,紫湘是她小说中的另类女孩形象。

紫湘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曾是省歌舞团的台柱子,在巴黎国际舞大赛上获过银奖,只因不愿受单位的束缚,而辞去了公职,从事个体演出职业。她自诩长着一张巩俐的脸蛋,一心要打进影视圈,便经常游荡于省城与北京之间,渴望能有第二个张艺谋来发现她,但却屡屡失败。于是乎便开始怨天尤人了。

她只有21岁,却有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感。按照她的理论,女人的青春标志着一种价值,如果不充分施展,便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这两年,她的男朋友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又一个。她理想的男人应该是“灰色一族”,即有钱、有车、有貌。她说,男人不必有丰满的胸脯,但必须有丰满的腰包;男人不必有直线硬朗的身材,但必须有直线上升的身份。她对表姐与韩强的关系很不以为然,说,她太便宜那个小子了。

南妮却不这样看。她一度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少女时代,多愁善感的她便渴望有一缕爱的阳光。她甘愿成为一片承接温情的绿叶,让风儿掠过她的秀发,化为慰藉心灵的温馨。

她默默地期待了好多年,才寻觅到一个爱情的港湾。她不想轻易失去它。对此,她与紫湘没少有过唇枪舌战,可每一次都闹得不欢而散。

紫湘曾万般无奈地说:“我说服不了你,可我认为,女人不应当相信爱情。我见过几次韩强,不知为什么总有一种预感,他不是一个你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

“你有什么样依据?”

“这还需要什么依据吗?凭我的直觉就足够了。”

“我说,你怎么这么多奇谈怪论,当心你以后找不到婆家。”

紫湘咯咯笑了起来:“笑话,像我这样的美女都找不到婆家,那这世界岂不要退化到原始社会去了。”

南妮也憋不住笑了,说:“好啦,我们不要争论了。大路朝天,你 我各走半边。不过,我也要劝你一句,世界上的优秀男人有的是,千万别挑花了眼。”

南妮拧上了淋浴的喷头,拿起一块浴巾擦拭着身上的水珠。迷雾中的镜子里隐隐约约地现出一个漂亮的女人。韩强不止一次地说,她是个性感的女人,比那些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美丽多了。

这种性感是天然的和美丽的。她有一张漂亮女人都拥有的椭圆形脸庞。此时她的肌肤在浴室灯光的辉映下非常白净光洁,还有那出浴后越发饱满红润的嘴唇和又大又黑的眸子,显得楚楚动人。她侧过身恍然发现,从雪白的脖颈到修长的秀腿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这恰恰是女人的魅力之所在。这是种赤裸裸的美丽,至今为止,她还只对韩强一个男人展示过,这种美丽曾吸引过他炽热而疯狂的目光。而今,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情地过去了,包括他的那些甜言蜜语。

一想到这儿,她便感到忧伤和郁闷,两滴泪水不觉滚出了眼眶,沿着滚烫的面颊滑进嘴里,咸咸的,涩涩的。

韩强和刘莎莎好了快一年了,她居然还一无所知地蒙在鼓里。她自嘲自己真是傻得可以。这种情变是潜移默化的。随着他回家吃饭的时候越来越少,她也生出几分疑心,但随即给又他的解释化解了。

韩强自从做了行长助理之后,在外边的应酬便多了。她常常刚刚把饭菜做好,他便打来电话说晚饭不回家吃了。最初几次,她还能够忍受,可久而久之,她便产生了一种被冷落的感觉。所以,他半夜回来时,她便忍不住唠叨上几句,有几次,她还赌气将门反锁上了,让他在外边蹲了好久。

渐渐地,她已经没了同居之初时的那种感觉,连做爱都成了“例行公事”。

晚上一个人呆在寂寞的卧室里,也只能孤坐在电脑前拨号上网,百无聊赖地在聊天室里闲逛。

南妮已经发觉他们的爱情危机四伏了,但还是将这一切都归咎于韩强繁忙的事务性工作。她极力想利用女性的柔情来弥补爱情的裂痕。不管紫湘怎么说,她都不愿意承认横在她和韩强之间的离心力。于是,她便想到了结婚。

记得同居不久,韩强就提出过这个问题,可她回绝了。

“我们这样不是挺好的吗?”她笑着说,“不管结婚与否,重要的是,是否拥有真情。我们早已拥有了,难道你还会在乎那个形式吗?”

“可我担心有一天我会失去你。”

“你真是一个大孩子,一纸婚姻如果能拴住一颗心的话,这世界上就不会出现这样高的离婚率了。你放心,我不会离开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