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死去的白月光重生为替身(148)+番外

作者: 风灵夏 阅读记录

“哦,原来是这事啊……”

符山晴拍着栏杆继续往前走,快下廊桥时才停下。

“我也不强求,只做我能做的,陆珩不是去了南境吗?等他回京,我便央我娘让媒人上门说合,倘若他把我拒了,我便歇了心思。”

“听你的意思,好似你娘亲一定会同意此事。”

“我娘大约早看出来了,我的心思瞒不过她,且我与陆珩见面时,不止一次有家仆在场,他们都是我娘的耳目。”符山晴一笑,“好就好在,我娘虽对我嘴上严厉,这些大事上都能护着我,即便我父兄为我的婚事急疯了,我娘不点头,他们也逼不得我,若我这辈子都不嫁人,只怕我娘唠唠叨叨着,也能由我一辈子。”

符山晴拉住她手,玩笑:“嘉画,若我真不成亲了,定会流言漫天,到时我索性离京投奔你去,如何?”

嘉画揶揄:“你若这样说,我可要在神佛前祷告,祈求那个浓眉大眼的陆珩继续不解柔情了。”

二月初的天气还是冷的,夜京至少三月才能让人感到暖意。

符山晴路过凌烟水榭,惋惜道:“你若离京,郡主府我便也来不了了,往年凌烟水榭到了春日,藤蔓便开始攀沿,长出花骨朵,开到冬日方谢,今年竟是连它抽芽都等不到了。”

嘉画笑道:“才夸你洒脱,又伤春悲秋起来,我虽袭爵不能随意离开林州,你却能来林州见我。”

“路遥千里,岂能那么容易相见。”符山晴眼眶泛红,“嘉画,我是真舍不得你。”

嘉画笑着揽过她肩:“去我寝殿后院喝酒吧。”

后院那棵凌霜傲雪的红梅已过了盛放时节,逐渐凋零。

符山晴来到那棵很大的桂树下仰头望了会儿:“我记得这是你和秦淮书当年一道种下的,也算是你们的定情之物了吧。”

“也算……”嘉画想了想,笑道,“我与他一块长大,共同的东西太多,真要算的话,不知从何算起。”

甚至她都不知彼此又是何日何时不视对方为玩伴,而真正动情。

“啊,倒有一件……”

她思索着,又忽然想起什么,便起身望院中那座高大的太湖石走去。

符山晴看她在太湖石底下的孔洞里摸索了几回,忽然眼睛一亮:“找到了。”

是个金丝錾刻云纹锦盒。

嘉画轻轻拂去其上青苔积灰,打开一看,不由愣了愣。

“怎么了?里面是什么?”符山晴探头来看,里面却是空无一物,“怎么什么都没有?”

嘉画墨睫微垂,蓦然明白了什么,一阵奇妙之感凭空而生。

“嘉画?”

她回过神,解释:“原先是一对白玉星月腰佩,分别嵌有一颗相思子,背后刻着我与他的名字。”

若一定要说定情之物,那这对腰佩大约最符合。

他们第一次情动亲吻后,秦淮书寻来一块白玉,分成两半,用粗糙青涩的技法刻了一对腰佩,又刻上二人名字,相思子则是她提议镶嵌上去的。

无论是“愿我如星君如月”亦或“入骨相思知不知”,他们心照不宣,并未明言,只是望着两块可以合在一起的玉佩,约定成亲那日,彼此交换。

秦淮书离开她的那日,她摘下了他的腰佩,与自己的那块一起封存,放入了桂树下的太湖石底下,仿佛这样也能封存她部分刻骨的疼痛。

她不敢想起,记忆便真的模糊,直到后来,连她自己都要忘了。

“那……玉佩呢?”符山晴问。

嘉画如今望着手中空空如也的锦盒,惊觉时光一去三年多,那样漫长难熬的三年,恍惚只有一瞬。

她忽然想起《牡丹亭》一出,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结缘,因情而亡后,她将自己的画像藏于花园,后来柳梦梅暂住此处,无意中得见此画,才又开始了二人之缘。

而今她藏于后院的玉佩也被秦淮书寻去,或许便是从那刻起,她的小将军才真正回来了。

当真奇妙,无法言说。

嘉画眉眼舒展,笑意温和。

“玉佩,回到了故人手上。”

第81章

布局 “确认我的死讯。”

南境各州府县, 军队与官府各自独立,一个月内,整个南境的军队都有不同动静的调动。

各级官衙的官员急着弄清详情, 但诡异的是, 所有将领不约而同地保持了缄默, 仿佛无事发生。

而在此之前, 此次与车兰和谈的盟约已经由各大驿站以邸报的形式送达各级衙署,他们也都看了。

可是不对呀……

既是和谈, 又签订了盟约保证南境和平,那不该是收束边境兵力,撤去绝大部分驻军,并鼓励百姓归乡返家,准备农耕吗?

怎么只有这份邸报,朝廷的其他指示却没跟着下来?

一时人心浮动,是非蜂起。

很多人分析, 没鼓励百姓恢复生产, 又暗中调兵遣将,说明南境还未和平, 甚至还有仗要打,但车兰才与大希握手言和,双方都没理由毁约,因此极大概率是与其他国的冲突并未因此次盟约平息。

这是个十分合理的推测。

车兰本就与大希甚少直接兵戈相见, 反而近几年与大希矿产交易往来频繁,所以相较其他小国, 旧怨不算很大。

只是车兰本就是南域诸国之一,当实力凌驾于他国之上,自然以首自居, 再加上以利益相互捆绑,还真隐隐将诸国散沙凝为一团。

此次车兰与大希和谈,名义上代表南域诸国,可盟约上未见明文,约束也只是口头承诺,但有一条,是大希朝廷加上去的,那便是若南域他国私自出兵,车兰必须派兵相助大希共同抗敌,而车兰签字同意了,这却是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