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山思考人生的日子(126)
明新微松了一口气,在心里多谢这位兄台,能就事论事真是再安全不过了:“一个人若心都没动多,又怎知什么是不动心?孟子若没对齐国卿相之位动过心,又怎知此刻不动心?”
“照你所言,岂非孟夫子在鼓励众人年轻时多为名利动心,汲汲营营,争强斗胜?” 那监生反问道。
明新微道:“那倒不是,动心和行动是两回事。次次动心,都躬身反思,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如烈火灼烧,炼得久了,方可不动心。”
明常朴看着童六郎一旁立着口若悬河的身影,越看眼睛瞪得越大,到后来连嘴也微微张大了,腿脚发软。
“诡辩之徒!” 前排的监生也不再同明新微争执,朝上面一叉手道:“还请官家和太后评定。”
赵祯瞥了一眼太后,见她面色如常,便道:“先贤有云,当广开言路,才能正试听,不可壅塞言路。你叫什么名字?”
这个你字指代不明,也不知道说的是谁。
“学生杨得水,家父在礼部任司封郎中。”
“学生童易为。”
“学生明……”
明常朴心里一紧,口唇微启,想要帮腔,又听她说道:“明常枢。” 便松了一口气,这是明家三房小表弟的名字。
官家又问:“还有别人对四十不动心有见解的吗?”
童六郎张了张口,如同一拳打到了棉花上,就这么轻轻接过了?
之后又有七八个监生起来各抒己见,明家大哥也在其中。答得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出格的,也没有什么出彩的。
官家点评了几句,又问了大家对“莫非命也,君子顺受其正”这一句的见解。明新微心中一动,这句话正是之前那群人扎堆儿讨论过的,也不知是巧合,还是他们额外有门路,提前知道了试题。
不过是不是有人漏题都同她无关了,她同童六郎两个人,如同被晒蔫儿的两颗白菜,缩在后排,各自有各自的忧愁。她感觉到明家大哥的眼神,如同钢刀一般不断刮来,表皮儿已经被刮掉三层了,还剩下一点儿菜心,在风中颤巍
巍地立着。
第73章
何为正命 “有刺客——”
明新微心中哀嚎, 这一会儿要如何同大哥说呢?估计不容她分辨,当场就被抓回明家了。唉, 愁人,还没来得及和太后单独说话,明明就近在咫尺了。
“陛下,时辰差不多了。” 内监在一旁低声提醒道。
小皇帝点点头,冲众位监生道:“今日一行,朕收获颇丰,各赐笔墨一套, 望诸位克勤克勉, 来日朝堂之上,再听诸君妙言。”
又冲太后行礼道:“现下要去武庙祭告,暑天燥热, 大娘娘不如在此处稍微歇息, 若有看得上眼的学子, 也提点几句。”
“坐了这么些时候,想必大家也乏了, 不如都散了吧。” 太后摆摆手,随意道,“听闻国子监文工阁藏书精美,尚未去过, 正好去看看。”
养正堂里的人精们心里都明白, 太后当然不是要去文工阁看书, 皇宫里的太清楼, 龙图阁,内侍省的翰林书院,哪个不比小小的文工阁藏书丰厚?那里什么书没有, 需要来小小的文工阁里寻?这自然是要私下召见学子的意思。
因此恭送完官家和太后后,唐祭酒和主簿们没有半点让监生们散场的意思,大家也都揣着明白装糊涂,在座位上温书的温书,讨论的讨论。
明大哥自然是坐立难安,又碍于唐祭酒等人还在堂上不便走动多言,遥遥冲着明新微做口型,又指了指外面。明新微只装作看不见,转过头悄声问童六郎我:“这里的文工阁,我能去吗?”
既然过了明路,那就有不一样的打法了。装作个钻营上进的底层学子,前去偶遇太后,也不是不可以。
童六郎经眼尖的看到有小黄门在前面同人传话,感叹一般晃晃脑袋:“如何去不得?只怕还有人来请呢。”
果然,话音未落,又一个小内侍从门外进来,双手抄在袖中,趋步向二人走来,叉手行礼:“孙郎君,明郎君,太后有请。”
“就我们两人?还有别人吗?” 童六郎问。
“小人只负责通传两位郎君,别的一概不知。” 小内侍又俯了俯身,“两位郎君先请。”
两人跟着小内侍到了文工阁旁的公署,此处应当是文吏平日办公之处,今日竟也腾了出来。
“二位郎君请在在此处梢间稍候。”小内侍在檐下止步,并没有进屋。
房中已有七八位监生,其中正有之前抱团讨论“莫非命也,君子顺受其正”的一群人。明新微怕他们前来攀谈露馅儿,忙踱步到一旁装作欣赏墙上的诗画。这些人便以为她心高气傲,与童六郎寒暄完,酸了几句,说这位不常在东京的明郎君目中无人云云,童六郎打个哈哈儿,说他生性腼腆,帮着敷衍了过去。
“杨得水郎君,太后有请。” 不多时,就有人立在门边传话。
“就我一人?”
“正是。”
竟然是要一一召见叙话。
房中顿时安静下来,方才拉帮结派的几人也略显紧张起来,房内的闲聊便歇了。明新微暗自松了一口气。
她开始琢磨,如今她顶着明常枢的名头,究竟要如何说明情况,才能不把明家带到火坑里去呢?
直到到了太后跟前,她都没有想出好的对策,只好走一步看一步,进了文工阁,低头行礼道:“学生明常枢,拜见太后。”
“不必多礼。”
她垂着眼睛并不乱看,只听见太后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问道:“明征义是你族中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