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活寡五十年,重生七零不做冤种(121)
话又说回来了,谁不知道,当年洛大夫在农场卫生院的时候受了老马和当时老院长的照顾,人家知恩图报,老院长退休跟儿子住享福去了。老马独零个儿,洛大夫给接回来,当自家长辈那么养着。
哪里还用养个孩子防老,洛大夫不比谁都可靠。
养着于波,就是人家心善,给那孩子一条生路罢了。”
有知情的附和着,“是。洛大夫打小儿没了父母,又赶上特殊年代,也算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现在挣钱了,能回报了,老马是英雄,洛大夫父母都是烈士,这不也算是战友嘛。人家那也是有渊源的。”
有刚搬来不长时间的,好奇呀,“洛大夫真的一年能挣几十万吗?咋挣的呀?也没看她那诊所开业治过病啊。医院的活儿,不是挣的死工资吗?”
就有自认为很了解的,“我外甥在政府里工作,上半年不是有人举报过沈书记和洛大夫两口子说人家挣的和花的对不上茬口吗?省里下来人调查的呢。后来结果说是人两口子在大学的时候挣下的偌大的家产。
洛大夫好像是有什么方子给学校了。学校用那方建了工厂,产的药,一年能卖老了钱,分给她百分之一都没有。那么好些钱,全捐给学校了,自己就留一点儿。
这都是上学时候挣的,可跟工作挨不着边儿,谁也说不出来有毛病。谁要连这钱都不让拿,人家学校也不能干呀。
大学里的老板,可都是大领导,能让人这么欺负自己个儿的学生?”
还有人补充,“别说人家自己能挣,就是不能挣。沈总那么大的大老板,还能看着亲弟弟受着穷?我可是听着,之前他们住那个院子,就是沈老板的。这回的小区也是沈老板建的,住那别墅肯定也是沈老板的。
听说沈老板在京城还有好些个买卖,在特区也有买卖,都是跟外国人做生意,挣外汇的。挣的钱,没数儿。”
说到做生意,这些人的消息那可灵通的,“也不知道人家沈家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一个个的,都能考上大学。没考的,做买卖发的冒冒丢丢的。
省城里还有个沈老三呢,家里媳妇开的卤肉店,也可挣钱。我家闺女和姑爷去省城进货,每回都得带点沈老三的卤肉回来,真好吃啊。”
“他家祖坟埋得好,子孙后代都出息,比不了啊。”
比不了。
第104章 占便宜不要命啦?
“啥比了比不了的,还不都是人。赶上这样的好时代,只要肯努力,都能成功。”
冯军的丈母娘晚上来家送她儿子自己进山采的山货和晒的菜干,知道老太太喜欢这一口儿,早早给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送过来。
冯军当年接了洛清微婆婆的班,到铁路上上班,他人太老实,相亲的时候,他爸妈是千挑万选的给找个了厉害媳妇,那姑娘十来岁在家就管家,厉害的什么似的。还不是瞎厉害,持家有道。
家是农村的,要不然人家也不一定能看上冯军这样的老实头儿。
小两口结婚,媳妇就当家。
手里攒下几个钱了,小媳妇就开始做小买卖。从市场批了山货往南边倒腾着卖,冯军在铁路上上班,她坐火车不花钱,省下一笔。卖了钱,再从当地看着啥合适,就进点啥,回来一卖,又挣上一笔差价。
一来二去的,三四年过去,一路上攒下的人脉,现在她不用自己跑了。在各地都有了合作伙伴,在批发市场租下一个门市,收山货往各地发,再从各地进了小百货,往外批发。
不显山不露水的,闷声发大财。一年大几万的挣着。
冯军还是在铁路上本本分分的干活儿,得空了在家闷头还是干活儿。家里家外都听媳妇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
冯家父母心里有成算,儿媳妇生了孙子,就让亲家老两口进城来给看孩子。儿媳妇感激,手里又有钱,这不是,新小区建成了,一下子买了对门的两套房子,给公婆也买了一套。
大伯母跟哥哥嫂子住得不远,人家又念着当年把工作转给冯军的情,走动得特别勤,关系比早年还近呢。
冯军岳家很会办事儿,从来不说攀附沈书记或是感激洛清微婆婆之类的话,人家就是冲老太太,长辈嘛,隔三差五的,有啥好吃的,也不说多贵重的,送来给老太太尝尝鲜。
在小区听到啥有趣的事了,过来念叨念叨,当八封听了。
这不是,又说起刚刚聊的,大家都羡慕沈家会养孩子,各个都出息呢。
老太太这不是就谦虚上了。然后又举例子,“就租我家老大那门市的小程,开饺子馆的,你知道吧?这才多少时间啊,在批发市场里又盘了个门市卖咸菜,马上要开咸菜厂了。厂房都建好了。人家开饺子馆,靠着送小咸菜,就把咸菜买卖带起来了。
时代造就,有能耐的人,错不了。你家闺女小雪那孩子,我是真喜欢,咋那么能干呢。胆子也大,那几年,自己来来回回的进货,就敢出去跑去。我常跟晨曦和洛洛说,要跟她们小婶学学这个闯劲儿。以后离了家门,走到哪,家里都不用跟着悬心了。”
这夸得亲家婶子心里美的,嘴都合不拢,“那不是穷,逼的没法子嘛。他爸是个闷葫芦,三杠子打不出个屁,我光有个嘴,叭叭的说,出了门啥也不是。小雪是老大,从小就支事,要不咋整啊。
也得亏是找了冯军,亲家人也好,还开通。要不,哪有现在这好日子。”
老太太跟着笑,“要么说呢,两口子过日子,就是什么锅配什么盖。小雪就得找个冯军那样的,两口子不吵架,她说啥,冯军就听着。真找个主意正嘴也利索吧,那不得吵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