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活寡五十年,重生七零不做冤种(131)
可是不能把患者多当做成绩奖励,不像话不是。
怎么奖呢?当然就是完成了多少台手术,救治多少疑难杂症的病人等等……
洛清微本人也得了好些个奖,好几个还是县医院的马院长找了许多理由硬推给她的。
总结来说,他们两口子在洼金县,烈火烹油。
“得走啦……”
除夕夜,两口子到省城陪奶奶和大舅爷过年。大舅奶身体不好,一直没过来,罗君泰的妻子儿女赶过来了。
孩子们去特区部队跟着军训去了。
大伯一家,二房一家,六个孩子都聚齐了,京城到省城通了飞机,来往方便,上班的也能过来。
一大家子聚到一起,正经过了个团圆家。
一起守岁的时候,提到来年的计划,上班的人,都差不多,就正常上下班,挣工资呗。做生意的人,展望一下越来越好的形势。
只说到沈默的工作时,他说了这么一句,家里都是明白人,他一说,就知道咋回事。
“去哪里,定了吗?”
大伯最先问出来。
“没定,领导暗示想调我到市里的开发区,还是管经济,但是没定。”
市里呀?
“也行,算是升了半步,也是本乡本土,离家也不远。”
“不是凌市,是省城林市。”
哦,那可是高升了。从偏远的县城调到省城管一个区,还是最有前途的开发区,明显是被重用。
当然,沈默三年的成绩摆着,拿成绩说话,他上任谁也说不出来二话。
“那感情好,咱这院子刚好能用得上,你奶奶不用来回搬家折腾了。我再住一年,四季的风景得再看一遍,这辈子不留遗憾。”
大舅爷可高兴,原本想着沈家离不得老太太这个主心骨,他也不能老让十妹妹待在娘家,过完了年他就回港岛了,等秋天再来。
这下好了,四侄孙调到省城,直接搬家,他也就不来回的折腾了。
“太好了,总算不是我们自己个儿孤零零的在省城待着。这半年,见天儿能来家看奶奶和大舅爷,心里都有依靠了。”
沈海也高兴,他们两口子相当于是在外面飘了成十年,最近这一年才在省城买了房子稳定下来,可也真是人生地不熟,没有归属感。
有家里亲人在,那可不一样了。
大伯娘也跟着附和,“洛洛得转学过来,省城教得好,要不把晨曦也转过来吧,我们俩过来带孩子,伺候娘和大舅。”
沈江两口子没说话,晨曦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能脱手是一方面,省城教育好,对孩子好,也是事实。
三进的大院子,又不是住不开。
再加上,这么些年了,沈家哥俩,总有一个是在老太太跟前的。
二房老两口在京城回不来,京城里那么些事,脱不来身,大房跟着,也是沈家的默契。
都是这么准备着呢。
家里甚至都开始收拾行李了。
只等着啥时候调令下来就走。
结果,调令是下来了。
却不是到省城。
都不是在本省。
而是到两千里外的齐中市郊台县,还是书记。
这调的……
摸不着头脑。
第113章 不让报到
“台县是个贫困县,可以说是赤贫了。三十万人口,三百万亩盐碱地,耕地面积人均不足三分。粮食产量不足,年年交不上公粮,要吃国家的救济粮。
原本最高峰时接近五十万人口,逃荒的,闯关东的,跑了接近一半人。
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都有人出去要饭。
这两年好点儿,都知道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地留下老人孩子种,年轻力壮的都南下的打工去,要饭的少了……”
沈默与洛清微两口子接到调令,交接了工作之后,先赴任,安排好了再接孩子过去。
没有直达的火车,也没有直达省城泉市的飞机,得在京城转机,到了泉市,再转火车,坐三个小时火车到齐中市。火车站离台县还有五十公里,是很近的,通汽车。
火车上,对面的大爷刚好是齐中市的,聊起天儿来,是这么说台县的。
你说说,这个情况哟。
因着洛清微的关系,关注沈默的人很多,他做出三分成绩能夸出十分来。更何况他这做得是十分满分的,到了年根儿,领导们满耳朵都是这个出息的后辈。不停的有人夸。
两口子过年回京探亲,长辈们见到沈默夸个不停,要么就是说,满耳朵都是下面的人投其所好,说他们两口子做出的成绩。
这人传人的,就传到了主管经理的大首长耳朵里,刚好呢,沈默的老师,是经济智库的专家之一,某次座谈会,首长问起沈默这个学生。老师笑得合不拢嘴,不说学生的政绩,只说,“他媳妇儿有心,自打教了这个学生,我这些年都没做过新衣裳。一季两套衣裳鞋袜,这些年没断过。现在送果子,冬天送山货,日常保养的果子膏,奶片到点儿就给续上。
家里老老小小的,现在就指着她那小咸菜下饭。平时吃着那些奶片啥的,发烧感冒都没有……”
不说成绩啥样,看看人家孩子这人品。
“他媳妇是医生?”
“是,小洛大夫是祖传的中医,大学学的是西医,算是中西医兼修。对了,就保键组的老孟,孟尚书大夫,是她嫡嫡亲的亲舅舅。”
哦,那就知道了。也是孟将军的外甥女呗。那就是洛振江首长和孟南汐烈士的遗孤了。
首长没多问,也没再多说,周老师知道是要提携了,但是没从首长这儿得到一点儿提示,不知道要往哪里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