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活寡五十年,重生七零不做冤种(64)
大伯只不管,坐在一边抽烟。
儿女们都被他支回家了,不在跟前。
第二天,不住京城的,要往回老家了,三哥是请假来的,直接回工地上。临走前肯定得到四合院陪老太太吃顿饭再走。
一看大伯母,眼睛肿得跟桃儿似的,三哥刚想问,被大哥看了一眼,没问出来。沈云一眼又一眼的看她爸妈,她已经被奶奶训过了,想着是不是因为她,让父母吵起来了。
大伯母先开了口,嗓子哑得几乎说不出来话,“别看了,没你事。你们要开店就开,我再不管了。我回村里去,咱那大院子,我住半辈子了,扔不下,你们以后回老家给你爷爷上坟也有个落脚的地方。”
这话她自己说出来,也是全了自己的脸面,总比让大伯说出来好。
老太太慢条斯理的吃完了饭,落下筷子了,才说话,“那院子忒大,现在煤一年比一年贵,人口少,烧多少都不暖和。人岁数越大越怕冷。老大,那院子不能卖,留个念想。你找李老歪,他家房子小,跟儿媳妇处得不好。把房子隔出一间来,在东墙上开个门,白给他们两口子住,让帮着照看一下房子和院子。
你们两口子到县城里,在老大家跟前儿买个小院,离得近,帮着接送接送孩子,他们小两口忙不开没时间做饭的时候,你们给做了饭,他们能吃口现成的。
晚上各回各家,互不打扰,个人过个人的日子。有啥事儿,老大就近也能照看。你有退休工资,够生活的。
你们两口子身体也没啥毛病,就这么养老了还早点。在市场门口买个门市开人小卖部,一天也能挣几个活钱儿。
你媳妇在咱家操劳三十来年,不容易,早年就忙活她一个人了。到老了,你多干点儿,也让她松快松快,享点福。”
大伯母无声的流着泪,捂着嘴不敢哭出声来。
大哥沈江就说,“奶,干啥让我爸妈单住呢,我们买那小院能住得开。前门房也能住人。”
一间半的房子,带个二十来平的小院,还有一间的门房。县城里最常见的格局。
老太太摇头,“不在一个锅里搅马勺,对谁都好。也让你媳妇松快松快。”
可别一起过了,大孙媳妇早年在婆婆眼前连大气都敢喘,人家现在是领导了,还能在家受那个气?到一起了,早早晚晚都是事儿。还不如不远不近的处着,能帮着照看孩子,不在一院子住。挺好。
让老太太这么一锤定音,把大伯母的脸面保下了,也一杆子给支回县城,买了院子,她再想来京城掺和,那可不容易了。她扔不下那个藏了金条的家。
去省城不比进京容易,也不用掺和老三家的日子,人家老丈人丈母娘帮着带孩子,挺好的。
沈云这边儿,有门家二老,更用不上她。
有空了串个门子,到哪个儿子闺女家住几天,都得拿他们老两口当个宝儿似的,好吃好喝好伺候着。
谁也别作谁。
都顺心。
第53章 乔南迁找到新的冤大头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田甜现在也挺难的,张玉梅对象在战场上受了重伤,现在还没醒,她死活非得过去陪着,两家大人都同意,庄家都说婚事就算了,她就认死理儿。哎……”
大表姐生了个儿子,在二舅家做月子,大舅前几天去北边儿了,南边打仗,边境上和有大佬坐镇,怕别国生事。
吕叔调任总部了,做为亲近的长辈来看大表姐,吕清远没有假期,他媳妇梁雪跟着一块来的。
年轻人坐在一起聊天,梁雪问洛清微,咋好长时间不回大院也没跟发小们聚餐吃饭了。他家吕军老在家念叨洛洛姐姐呢。
洛清微这不是就提了家里的事儿嘛。没细说,只提了提门建国辞职下海,家里不支持的事。
梁雪是后勤处的,没跟着吕叔吕婶去别墅住,还留在大院里,不过那个二楼是不能住了,单位给了个七十平的两居室,她平时带吕军住大院里,孩子就在院里的托儿所上学。周末假期才带孩子去看爷爷奶奶。
所以,她对大院里的事比较熟。这不是,提起几个发小,都是愁事。
田甜两年前结的婚,田副司令几年前退休,这几年的声势大不如前,那些年他是两边不靠,没害过谁,也没帮过谁,提前退休了,人走茶凉。
田甜跟她对象也算是门当户对。她对象高原是当兵的,父亲是研究院的大教授,母亲原来也是研究员,那些年受了刺激,精神不太好。家里请着保姆,但是离不了人。田甜退伍回家当家庭主妇,跟保姨一起看着婆婆。
父母这边儿也不省心,田叔不得志,整天闷在家里看书喝酒,田婶脾气越来越大,整天在家里阴阳怪气的说话。她大姐田妮下乡的时候跟当地的一个男青年结婚还生了孩子。为了回城偷着回来的,把男人和孩子都扔下了。
回来好长时间没找到工作,后来在一家商场当售货员,找了个二婚的男人,是给那商场送货的装卸工,男人带一个八岁的女儿,两口子又生了个儿子,才过百天。
贫贱夫妻百事哀,整天的七事八事,吵吵嚷嚷,回家里抱怨,田婶子更是念个不停。动不动就给田甜打电话唠叨。
两头闹心,田甜怀孕了自己还不知道,一次伺候她婆婆吃药时,她婆婆突然犯病,把她当成小兵小将,抓着头发好一顿打,等把人拉开,田甜倒在地方,流产了。
就说多闹心吧。
洛清微时常过去看她,也给开了安神清窍的药。她婆婆的病好多了,但是该操的心一点没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