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嬴政突然间有些明白那清朝皇帝为何明知世界巨变,却还是固执地闭关锁国。
因为他们在华夏和大清之中选择了大清,华夏落后与否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大清能尽可能地存续更长的时间。
所以他也要像清朝皇帝那般做吗?嬴政很快在心中拒绝了这个想法。
且不论那大清最终还是因为落后被西方撞开了国门,反倒还引发了更悲惨的结局被后世唾弃,就以嬴政的自尊他也不允许自己的大秦比其他国家差!
他望向天空,罢了,他如今能做的就是问心无愧。
至于未来大秦还能传几代也不是他如今能担心的,至少应当比那原本的历史里二代而亡要好得多吧!
西汉,刘彻对此倒还算豁达。
总归如今才刚开始发展,这些都还不会发生在他当政的时期。
经过天幕他早已知道自己不可能长生不老,左右也算是活得够久,再加上这一世他决定不吃仙丹了,说不准还能活得更长些,他已算满意。
至于他死后,他才懒得管那洪水滔天呢,让他的后代去操心吧。
朝廷之上除了卫青等几个官员相对淡定,其余官员俱是激动万分。
“陛下,如今的百姓全都是愚昧不堪的,他们如何有能力推举官吏、监督官吏?”
“对啊,百姓只会好吃懒做,甚至是偷逃税赋,咱们若是不用强力,只会让他们逃了过去。但强力必然就会让他们不满,陛下可不能信了那些刁民的话!”
“陛下,若是让那些无知百姓掌握了过大的权力,长期以往肯定会动摇国之根本。”
……
看着这些官员们义正言辞的样子,刘彻心中有些想笑,真是当他不知道他们心中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如今大汉选拔人才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员考察人才然后推荐给上级或者是皇帝,而后经过试用考核后任命官职。
刘彻是个聪明人,自然十分清楚这其中的隐患。
官员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私心,只会推荐那些与自己关系好的人。
若是某些人才与地方官员关系不好,又或者根本不认识官员们,那任凭他有天大的才华也是不可能被皇帝知道,更别提被皇帝任用成为官员。
只是以之前大汉的生产力,刘彻暂时也只能想到这个互相推举的办法。
天幕出现后,他知晓了后世“科举制”选拔人才后,心中便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在大汉也搞一个科举出来。
不过他一直没有对外公布,只跟几个最亲近的官员商量具体的细节,因为他知道如今朝中的官员是绝不愿意科举制出现分掉他们手中的权力,肯定要想办法破坏。
他可从之前买到的关于唐的小说里看到了那些世家大族们是如何跟科举制对抗的。
刘彻并不惧怕那些官员、世家,但也想尽可能的避免麻烦,打算等商定完具体章程后直接公布让他们措手不及。
只是科举制他们尚且不想接受,又何况如今天幕放出的惊天巨雷?!
那些官员倒是会扯大旗,还拿国之根本说事,虽然的确也说得有几分道理。
如今的大汉的确还没发展到后世的程度,自然也不能真学那后世。
只是看着那些臣子们跳脚的模样,刘彻心中觉得很是有趣,果真还是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时才会激动啊。
之前他还纠结何时公布科举制,如今倒是个合适的时机。
正所谓想要开一扇窗就得先将房顶掀开,这是他从那后世的“语文”书里学到的。
刘彻从不惯着那些臣子,直接摆手呵斥。
“够了,朕知道了。朕又不是傻子,难道还分辨不清哪些建议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朕知道如今百姓们没有开启明智,无法推举监督官吏。不过嘛,如今光靠察举制选举官吏也的确不全面,所以朕打算效仿后世,开科举!”
之前还抱怨的官吏们顿时一愣,什么玩意儿?陛下怎么就转了这么个大弯,让他们如此的搓手不及?!
这科举制也没好到哪去,不也是革他们这些世家的命吗?
他们很想反驳刘彻,然后就看见了刘彻阴沉沉的目光。他们知道,若是他们敢说一声“不”,陛下肯定能说出以后让百姓监督他们作威胁。
两害相比取其轻,最终他们还是很是不情愿地说了声,“陛下圣明!”
明,朱元璋当百姓时受够了贪官污吏,登基后特意允许过民众可以进京告御状,甚至民众可以去将不满意的官员绑了进京。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有诸多的困难,他登基至今也没有真发生过几回,但朱元璋本人倒是希望民众真能替他监督这贪官污吏。
当然他心中也担忧那民意对自己皇位的威胁,但大概来被天幕吓得多了,此时的朱元璋颇有些债多不愁。
反正原本的历史里大明也只能存在不到三百年,大明亡了跳过满清直接进到那后世的社会也算是好事一桩。
于是他沉浸在了自己的想法得到后世认可的喜悦中。
“好啊,这后世的民意监督倒是与朕不谋而合!的确能让那些官吏们收敛一些,要不然咱也再给百姓添加几条状告官员的途径?”
洪武一朝的臣子们顿时惊慌一片,但碍于朱元璋的威严又无人敢直接反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陛下,且不说那后世的领导人是民众选出来的,你是不是忘了自己也是受监督的一环,怎么就那么高兴了!
最终还是胆大的徐达出来劝阻道,“陛下,咱大明的百姓跟那后世的百姓还是有很多的不一样的,他们大多数人都不识字,陛下您想想你当初满脑子想的是什么吗?你知道什么是好官吗?要让你选官员会选谁?还有您也知道这乡间百姓有多少泼皮无赖,要是让他们随意告发官员,那大明的官府就彻底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