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的带货直播通秦皇汉武(29)

姜宛一晃眼便看到了这条语气十分“天真”的弹幕,这一刻她忽然觉得这群人肯定不是五十万了,毕竟五十万们向来是对政治最为敏感的,怎么可能不知道包头巾的是哪批人?

如今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他们依旧还在角色扮演中,作为古人不知道狗大户实在是太正常了。

算了,既然顾客想听那她就讲讲吧,反正直播的时间还长,借着这个机会水一水时长也不错。

第20章

阿拉伯帝国历史……

而且想到狗大户跟种花家的历史,姜宛还真生出了些谈性。

“包头巾其实是阿拉伯那边的一种习俗啦,阿拉伯半岛位于中亚,沙漠众多,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凉爽,风沙较大,戴头巾可以有效地抵御风沙,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同时他们信仰**教,戴头巾也表现了他们对**教的虔诚和传统的坚守。因为他们的外表实在是太具有特点,所以互联网上便开始用这个外号调侃他们。”

“至于他们为什么能富起来被称为大户,这是一个有些复杂的问题了。”

“历史上阿拉伯帝国几乎与我们的唐朝一同崛起,又一起衰落,当时两大帝国可以说是整个世界最强大的两大帝国。”

“公元六世纪后半叶由于埃及、拜占庭等的战乱,商人们改走通过阿拉伯半岛的陆路,麦加地处商路中段,因此发展成了十分繁荣的商业城市。阿拉伯人一向以部落聚集,过着平静的经商日子,直到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男孩出生在了麦加。”

“40岁之前的穆罕默德只是个普通商人,然而相传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受到了天使吉卜利勒启发。此后,他宣称接受了真主给予的使命,创建了**教,并开始传教。”

“然而随着他传教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仰所谓的安拉,引起当时控制麦加的贵族家族的忌惮,并开始迫害穆罕默德,穆罕默德被迫出走,到了后来被称为麦地那的城市,而后在那建立了更高的威望,也组建起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并于公元630年反攻回麦加。”

“最后双方达成妥协,麦加贵族接受**教,穆罕默德则承认麦加是**教圣地,保留麦加贵族权力。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而那时的他几乎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

唐贞观,李世民在听见姜宛提到“唐”时便已经竖起了耳朵。

经过之前天幕的背书,再加上他自己的雄心壮志,李世民对自己治下的大唐很有信心,坚信大唐是如今这个世界的最强帝国。

此时的大唐已经与阿拉伯地区有不少的联系,李世民又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帝王自然也对其有了一些了解,很快便对应了过来,那应当是如今波斯、安息国那片区域。

听见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竟然会崛起跟唐并称的帝国,李世民心中涌出许多不服气。

建立阿拉伯帝国的人是谁?有自己能打吗?他手下的将士有他的将士厉害吗?

而当他听到统一阿拉伯半岛的人竟是依靠着自己建立宗教又传教后,他差点将口中的茶水喷出来,心中既是无语又是心惊。

如今他大唐也有各种宗教,譬如佛教、道教、拜火教、景教等等,他偶尔也会故作亲近一番,但他内心并不信所谓的鬼神。

放任那些和尚、道士传教也只不过是愚民手段的一种,一旦他们过界有失控的迹象,他也不介意学学北周武帝开展几场灭佛运动。

他很能理解那麦加的贵族打压穆罕默德,甚至还觉得他们有些心慈手软了,早杀了不就没有后面的事了吗?

同时他也有些佩服那默罕默德,40岁时还是普通商人,竟就统一了一个帝国。

如果没推论错时间,现在那阿拉伯半岛上穆罕默德已经有了自己的军队,并且即将反攻麦加。

阿拉伯地区是重要商路,李世民并不愿意见到那个地方出现一个强悍的帝国,一直维持着分裂成几个小国家互相制衡对大唐才最有利。

只可惜如今大唐刚建立,阿拉伯又太远,他不能动用武力,但是可以使些软的小手段嘛。

李世民抬起头,然后望向站在一旁脸圆圆的大舅哥长孙无忌。

“无忌啊,丈人可是凭借着一张嘴就分裂了突厥,你应该也可以办到吧。”

第21章

怛罗斯之战

除了李世民外,其他帝王也很是不理解。

汉初,刘邦笑呵呵跟大臣们吐槽道,“我刘老三也就敢编下老娘感而受孕,这西方的不知哪里的竟然直接宣扬自己是神的使者,还直接建了个什么教控制黔首,最离谱的是他竟然还成功了。”

汉元朔元年,刘彻此时也很是无语,他虽然很信鬼神之说,但本质只是想找到长生不死之法,让他真去信个什么教的他完全做不到。

至于民间,更是神仙众多,拜神也多是祈祷风调雨顺。

宗教的作用真的竟然这般大吗?刘彻突然间背脊有些发凉,他不由想到历史上秦始皇一心寻仙的模样,也想起了天幕口中自己被骗得差点将公主嫁给术士……

刘彻当即拍手,“让各州府严查,将那些术士的名字都登记在册,严加看管。”

……

事实上姜宛也不是很理解,讲完阿拉伯帝国形成的故事后她也忍不住吐槽,“我当时第一次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有些震惊,在我的印象里虽然西方爱搞那些什么君权神授,教皇的权力很多时候比国王还大,但却也没有发生过宗教领袖直接当皇帝的。当然这是阿拉伯地区自己的选择,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国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