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既然是卫青,想必应当会详细描述卫青是如何大破匈奴的。
“十年过去到了元光六年,少年卫青终于长成了青年,不仅是骑射、还是兵法造诣都已经进步良多,而这时刘彻也已羽翼丰满,他彻底不想忍了,想要北伐匈奴了!”
“卫青跟在刘彻的身边,知道他的一腔抱负,便主动请缨。然而一向信任卫青的汉武帝这一刻却是犹豫了,因为他知道此去匈奴很是危险,他不想看到卫青去冒险,竟拒绝了卫青的请命。”
“那天卫青在宫殿为跪了很久,直到深夜下起了瓢泼大雨,卫青依旧没有退却。刘彻终于心软拗不过固执的青年,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与其他三人四路出击匈奴。”
“出征之前,刘彻看着骑着骏马扬长而去的卫青,心中不舍,却也知道卫青是雄鹰,不是他养在后宫的金丝雀。”
“这一场战役的结果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卫青是四人之中唯一胜利的,他带兵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在龙城之战中斩杀匈奴军数百人,而这也是自汉初以来大汉对匈奴作战第一次取得胜利。刘彻大悦,封卫青为关内侯。”
“他为自己的宏图霸业高兴的同时,更为卫青感到骄傲!看这就是他一手从小侍卫养大的将军!这简直是他最好的作品。”
“有了这次胜利,而后卫青多次带兵出征。元朔元年,直出雁门,领三万骑兵斩杀匈奴千余人!”
“元朔二年,匈奴入侵上谷、渔阳,劫掠百姓两千余人。汉武帝自然不能忍,他派李息从代郡出发,卫青则率领大军用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攻占高阙,斩杀匈奴二千三百人,夺取河套地区,并在此建立朔方城,修筑防御工事。此战之后,长安彻底免于了匈奴骑兵的威胁,建立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线基地。”
“而这之后卫青班师回朝,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
汉武帝听着这些战果连声叫好,就在明年,他就能从匈奴手上抢回河套地区了!
不愧是他,不愧是卫青!就这么解决了匈奴这个心腹大患!
而且这一次他提前从天幕这知道匈奴入侵他大汉的消息,就可以提早做准备了!
只是激动之余,他也不由得心下一怔。
等等就这么就完了?难道不应该仔细描写下卫青是怎么克敌,让他抄作业的吗?光提结果根本没法具体操作啊!
这般想着,他当即发弹幕询问。
【掌上明猪:卫青果真是天纵英才,要是能具体讲下战役的经过,描述下卫青在战场上的英姿就好了。】
因为是讲汉武朝的小说,姜宛自然时刻留意着“掌上明猪”,很快便看到了他的弹幕。
然后她一怔,这要求还挺高!这是磕cp的小说,谁会仔细描写打仗啊!更何况同人女也不懂啊!
而且她记得就连《史记》上对此的描述也是寥寥几语,她还曾看过一个后人推测为什么史书里的大多数战役都描写的很不细致,原因嘛也是史家并不知兵,自然写不出来。
司马迁都写不出来,她又怎么可能讲得出来?
姜宛不禁翻了个白眼,“猪猪陛下,咱这就是卖的爱情小说,怎么可能有详细的军事战术方面的描写?你要想要的话应该要去看专门的兵书。”
“不过呢我感觉你应该也很难找到特别细致的描写的,因为写《史记》的司马迁他本人对军事也是一窍不通,史书上对此记载也只有寥寥几句。”
天幕下的刘彻一怔,司马迁?《史记》?
刘彻的记性一向很好,很快便想起来这人应当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看来是子承父业,继续修史了。
原来史官不懂用兵之法还有这样的坏处,这可不行!
他要在史书里向后人展现他亲自发掘提拔的大将军究竟有多么的英俊威武、运筹帷幄!
刘彻当即传话道,“派人传令司马谈,让他务必教导司马迁了解兵法!”
而正在家被父亲压着读书,听见天幕提到他写成《史记》后正兴奋不已的司马迁,接到刘彻口谕后,满脸问号,为什么受伤的是自己,要学的书更多了呢!
第60章
霍去病
天幕下其余朝代的人一边佩服卫青的确是难得的将才, 一边在心中暗自嘀咕,他们怎么也觉着越听越觉得真了?!
朱元璋咂摸嘴道,“那汉武帝那般信任卫青, 说不定的确有那么点心思, 不然怎么会任用一个什么经验都没有的年轻人带兵?”
说着他又叹了口气,“不过这武帝运气也太好了, 随意一抓就能找到卫青、霍去病这样厉害的将领!不过他之后的眼光就不大好了, 那个李延年就不大行。”
一旁的马皇后:好家伙, 他竟然还真的比较起来了!
李世民是个在感情上极其开放的人,但是对男男之事还是有些不能接受。
他对着一旁的长孙皇后吐槽, “这后世之人怎么回事, 汉武帝也算是雄才大略,卫青更是不世出的奇才,怎么想着编排他们这些事, 我们的儿子以后可不能这样!”
长孙皇后倒是对此想得开, 毕竟如今男男之风虽不算盛行, 但也听说过几例。
看到丈夫的嫌弃,她很想劝两句让他开明点, 然而想了想还是没有开口, 毕竟没有必要去为不存在的事情争吵。
……
就在众人或感叹或吐槽之时,却见天幕上的姜宛语气突然间有些激动。
“随着时间推移, 很快便到了元朔五年和六年, 卫青再次带兵北上, 也是在这两场战役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少年将军便终于登场了!那就是卫青的外甥,也是和他并称帝国双壁的霍去病!”